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沉默是金还是反击为上?

普法百科34秒前1

说实话,每次听到校园欺凌的新闻,我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那不是“小孩子打打闹闹”的轻描淡写,而是一场在青春年华里悄悄进行的心理战争,有的孩子被起外号、被孤立,有的被推搡、被拍视频上传网络……这些伤害,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愈合。

如果你家孩子突然变得不爱上学、情绪低落、身上有不明伤痕,或者书包被撕破、作业本被人乱涂乱画——别急着责备他“太脆弱”,先蹲下来,认真问他一句:“最近在学校,有没有人让你觉得害怕?”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沉默是金还是反击为上?

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找对方家长理论”或“让孩子打回去”,但我要说,冲动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让事态升级,真正有效的应对,必须理性、有序、依法推进。

收集证据是第一步,别小看一张聊天截图、一段录音、一个同学的证言,这些在未来可能成为关键支撑,如果孩子被语言侮辱,记得保留微信记录;如果是肢体冲突,尽快去医院验伤,并保留诊断报告,学校监控也是重要资源,家长有权申请调取。

及时与学校沟通,不要怕“惹麻烦”,也不要觉得“老师会偏袒”,你要以合作的态度,但立场要坚定,可以书面提交情况说明,要求校方介入调查、加强管理、对施暴学生进行教育惩戒,学校有法定责任保护学生安全,这不是你“多事”,是你在履行监护职责。

如果学校敷衍了事,别犹豫——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比如区教育局,必要时,可申请行政调解,若情节严重,比如构成殴打、侮辱、传播隐私视频等,那就得走法律途径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这算犯罪吗?”答案是:有可能,我国《刑法》虽对未成年人有特殊保护,但14周岁以上实施严重暴力行为,依然要负刑事责任,而即便是未达刑责年龄,公安机关也可依法对其监护人训诫,责令严加管教。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都为受害者提供了维权路径,欺凌不是“成长必经阶段”,而是违法行为,必须被正视、被制止、被追责。


以案说法

2022年,江苏某中学一名初一女生长期被三名同班同学排挤、辱骂,甚至被逼跪地道歉,期间有人拍摄视频并在班级群传播,女孩一度出现抑郁症状,拒绝上学,家长起初以为是“青春期情绪问题”,直到发现孩子手腕上的划痕才意识到严重性。

他们第一时间固定了微信群聊天记录和视频,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诉无果后,向当地教育局实名举报,并报警处理,警方介入后,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三名已满14周岁的学生予以行政处罚,学校也对涉事教师管理失职进行了问责,受害学生获得心理干预支持,施暴者接受专门教育。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沉默只会纵容恶,行动才能守护善,家长的敏锐、果断和依法维权意识,是孩子最坚实的盾牌。


法条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欺凌等问题开展专题教育。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校园欺凌从来不是“小事”,它关乎尊严、安全与未来,作为律师,我见过太多因早期忽视而导致悲剧的案例——有的孩子走上极端,有的家庭陷入长期诉讼泥潭,而最有效的防御,永远是早发现、早干预、依法维权

请告诉孩子:被欺负不是你的错,求助不是软弱,而是勇敢,也请每一位家长记住:你不仅是父母,更是孩子权利的第一守护人,面对欺凌,不必忍气吞声,也不必以暴制暴,用法律说话,才是最有力量的方式。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该缺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它到来之前,牢牢握住那根叫做“法治”的绳索,把孩子从深渊边缘拉回来。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沉默是金还是反击为上?,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征信有逾期在哪里还款?逾期后如何修复信用?
« 上一篇2分钟前
×
18
2025 10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沉默是金还是反击为上?

说实话,每次听到校园欺凌的新闻,我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那不是“小孩子打打闹闹”的轻描淡写,而是一场在青春年华里...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