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有贷款逾期的短信?突然收到催收消息,我到底冤不冤?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瞬间——正吃着饭、开着会,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避免影响征信。” 那一刻,心猛地一沉,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我没逾期啊!我明明按...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深夜开车回家,眼皮打架,方向盘都快握不住了,心里默念“再撑一会儿就到了”;或者跑长途时,开着开着感觉意识有点模糊,车速不知不觉慢了下来,直到听见喇叭声才猛地惊醒?这时候你可能已经踩在了法律的红线上:疲劳驾驶。
可问题是,交警又没在我脑袋上装摄像头,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疲劳驾驶的?靠猜吗?还是靠看脸?很多人被罚了都一脸懵:“我没打瞌睡啊!”“我又没出事,凭什么说我疲劳?”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个问题掰扯清楚——疲劳驾驶到底怎么鉴定?是不是必须睡着才算?背后有没有证据支撑?被冤枉了能不能申诉?

首先得明确一点:疲劳驾驶≠打瞌睡或闭眼睡觉。法律上的疲劳驾驶,指的是驾驶员在连续驾驶超过规定时间后,未按规定休息,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增加交通事故风险的行为。
那怎么判断你“疲劳”了呢?难道还要现场测脑电波?当然不是,现实中,疲劳驾驶的鉴定主要靠“客观证据+逻辑推定”,而不是看你当时是不是打着哈欠。
目前最常见、最有力的鉴定方式,是通过车辆行驶记录仪(尤其是“两客一危”车辆)和GPS监控数据来倒查行车轨迹和驾驶时长。
这些都会被交通监管平台自动抓取并生成预警信息,交管部门可以直接调取作为执法依据。
也就是说,哪怕你全程睁着眼、精神抖擞,只要你的行车数据“踩线”了,就可能被认定为疲劳驾驶。
很多人觉得:“我又不是客车司机,车上没装监控,谁管我开多久?”
 错!虽然普通私家车没有强制安装行驶记录仪,但一旦发生事故或被抽查,交警依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推定是否存在疲劳驾驶行为。
这些都可以成为辅助证据,尤其是在重大交通事故中,如果排除酒驾、毒驾、机械故障等因素,警方会重点排查是否因长时间驾驶导致注意力涣散,进而推定疲劳驾驶成立。
去年浙江发生一起惨烈车祸:一辆小轿车在高速转弯处直接冲出护栏,司机当场死亡,调查发现,司机前一天下午3点从上海出发,一路未休息,途中只在服务区买了瓶水,停留不到5分钟,通过ETC记录和手机定位分析,他连续驾驶长达14小时。
虽然车上没有安装记录仪,但交警结合高速公路卡口照片(车辆多次压线)、服务区监控(无有效休息)、以及副驾驶座上的提神饮料空瓶堆积,最终认定其存在严重疲劳驾驶行为,并在事故责任认定书中列为主要原因之一。
家属起初不服:“人都没了还追责?”但律师解释:这不是为了惩罚死者,而是警示所有人——规则不是摆设,生命经不起侥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七项规定:
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
连续驾驶中型以上载客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一次记9分;
连续驾驶其他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一次记3分。
注意!这里说的是“连续驾驶”,不是“全天累计”,也就是说,只要你一口气开够4小时没歇够20分钟,哪怕第二天再也没动过车,也算违法。
朋友们,我们总说“开车是个技术活”,但其实它更是一场对意志力的考验,你以为自己年轻扛得住,其实大脑早就发出求救信号,而法律之所以设定“4小时”这个红线,不是拍脑袋定的,是用无数血淋淋的事故换来的经验。
所以我想说:
下次当你感到眼睛发酸、脖子僵硬、车子频频跑偏时,
那不是你不够坚强,而是身体在替你喊停。
停一停,不是软弱,是智慧;守法,不是束缚,是保护。
开车上路,拼的不是耐力,而是清醒的认知和对规则的敬畏,愿你每一次出发,都能平安抵达。
疲劳驾驶怎么认定?一觉睡醒发现被扣分,到底冤不冤?,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深夜开车回家,眼皮打架,方向盘都快握不住了,心里默念“再撑一会儿就到了”;或者跑长途时,...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