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费怎么算?搞不清税率、扣除项,一不小心多缴了几千冤枉钱!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发工资时一看到账金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又少了这么多?” 年底报税时一头雾水,点开个税APP满屏数字像天书,专项附加扣除到底填不填、怎么填,全靠朋友口耳相传。 更离谱的...
账单日过了两天,心想“晚两天应该没事吧”,结果下个月一看还款明细,莫名其妙多了几百甚至上千块的“滞纳金”?更离谱的是,有些平台连个明确说明都没有,收得理直气壮,你还一头雾水。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滞纳金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它合法吗?能不能减免?被乱收了怎么办?

先划重点:“滞纳金”这个词,其实已经慢慢退出法律舞台了。
很多人一听“滞纳金”,第一反应是“迟交罚款”,比如水电费没按时交,物业说要收滞纳金;信用卡还晚了,银行扣一笔滞纳金……但你知道吗?从法律角度来说,真正的“滞纳金”只适用于行政机关对公民的处罚,比如税务、交通违法罚款逾期未缴产生的费用。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滞纳金”,大多数其实是违约金或逾期利息。
关键要看是谁在收、依据是什么。
以前银行确实叫“滞纳金”,但从2017年起,央行明确规定:取消信用卡滞纳金,改为“违约金”,并且必须在合同中明示。
举个例子: 你这个月应还5000元,最低还款额500元,结果一分钱没还。
银行会这么算:
👉 所以你以为只是晚几天,结果利息+违约金滚雪球,一个月下来可能多还好几百!
这类通常不叫“滞纳金”,而是按合同约定收取逾期罚息,一般是正常利率的1.3到1.5倍。
比如你的房贷年利率4.5%,逾期后可能变成6.75%,而且从逾期第一天就开始按天计息,不是整月算。
物业公司不能随便收“滞纳金”!如果合同里没写清楚违约责任,他们无权加收费用。
但如果合同约定:“每逾期一日,按欠费金额的千分之一支付违约金”,那就得认,不过注意,过高的违约金可以申请法院调减。
⚠️ 这些情况你要警惕:
记住一句话:没有合同依据 + 不是行政机关,就不能随便叫“滞纳金”!
张先生去年装修房子,向某装修公司分期付款6万元,因资金紧张,第三期晚了10天支付,结果对方发来催款函,除了本金3000元,还要求支付“滞纳金”2000元!
张先生懵了,合同上只写了“逾期需承担违约责任”,但没写具体金额,他咨询律师后起诉,法院最终判决:违约金过高,调整为按LPR(一年期)的1.3倍计算,实际只需支付约98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即使你违约了,对方也不能狮子大开口,违约成本必须合理,否则法律不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2017年起实施)
取消信用卡滞纳金,商业银行应与持卡人通过协议约定是否收取违约金,以及相关收取方式和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看清合同再签字
别小看那几行小字,“违约金按日千分之五”这种条款一旦签了,你就得认,签前一定要问清:怎么算?有没有上限?
及时沟通,争取减免
如果真遇到困难还不上,主动联系银行或平台,说明情况,很多人不知道——首次逾期、短期逾期,很多机构是可以申请减免违约金的。
被乱收费?别忍着,该告就告
遇到明显不合理的“滞纳金”,保留证据(合同、缴费记录、催收通知),直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走法律程序,法律站在你这边。
最后提醒一句:
金钱上的小事,往往是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搞明白“滞纳金”背后的门道,不是为了钻空子,而是为了不让自己的钱包,在不知不觉中被人合法地“割韭菜”。
下次再看到“滞纳金”三个字,先别慌,冷静问一句:
你凭啥收?依据在哪?算得对吗?
这一问,可能就省下几千块。
账单日过了两天,心想“晚两天应该没事吧”,结果下个月一看还款明细,莫名其妙多了几百甚至上千块的“滞纳金”?更离...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