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套路,守住钱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深夜刷手机,突然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连续逾期3期,剩余本金XX万元,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启动司法程序。” 心跳瞬间加速,手心冒汗——我什么...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紧急通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移交法务处理!”配上一个红底白字的截图,看着就吓人,有人吓得立刻点链接还款,结果越还越欠;也有人一头雾水,明明没借过钱,怎么就“逾期”了?
作为一名执业十几年的民商事律师,我每天都能接到类似的咨询,咱们不整那些干巴巴的法律条文堆砌,我就坐这儿,像朋友聊天一样,跟你掏心窝子聊聊——这些“贷款逾期”短信,到底有多少是真的?你该怕吗?又该怎么应对?
首先划重点:绝大多数所谓的“贷款逾期”短信,压根不是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发的。
它们长什么样?来,我给你还原几个典型特征:
看到这儿你就该警觉了:正规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从不会通过短信直接催收,更不会让你点链接还款!
这类短信,八成是“冒充催收类诈骗”,目的就是吓唬你,让你误以为自己真欠了钱,然后诱导你点击钓鱼链接,套取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甚至让你主动转账“还款”。
别急着删,也别急着信,记住这三步,自己就能验明正身:
第一步:查来源号码
正规机构发短信,用的都是官方客服号(比如95开头的五位数),或者通过App推送,如果是106开头的营销号,甚至是+852、+886这类境外号码,基本可以判定为诈骗。
第二步:不点链接、不回信息
所有带链接的“还款入口”,一律视为高危!真正的还款渠道只在官方App、官网或线下柜台,你一点,可能木马程序就装进手机了。
第三步:反向核实
如果你真有点拿不准,打开你常用的银行App、征信报告,或者直接打该机构的官方客服电话(注意:别信短信里的号码,自己百度搜!)去问:“我有没有这笔贷款?” 客服一查,真相立现。
去年冬天,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短信:“您在‘微粒贷’平台贷款5万元逾期90天,即将上报央行征信。”她吓得一身冷汗——虽然她没申请过,但听说“微粒贷”是微信里的,心想是不是被盗用了身份?
她点了链接,跳转到一个和微信界面极其相似的页面,输入了身份证、银行卡号和验证码,不到十分钟,卡里被划走3万元“保证金”。
等她反应过来报警时,钱早已层层转移,警方调查发现,这个“微粒贷”页面是高仿网站,连域名都差一个字母,而短信发送者,是一个藏身境外的诈骗团伙。
这个案子让我特别痛心——不是因为技术多高明,而是因为恐惧让人失去了判断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规定:
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也就是说,冒充金融机构发送虚假逾期短信,诱导受害人转账,不仅违法,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你要是被骗了,完全可以报警立案,追究对方刑事责任。
我想跟你说几句心里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焦虑和恐惧是最容易被利用的情绪,骗子不怕你有钱,就怕你慌,他们设计的每一条短信、每一个页面,都是为了触发你的“应激反应”——赶紧处理、别影响征信、别让家人知道……
但你要记住:真正的法律程序,从来不会用一条短信来通知你。
如果你没借过钱,那就没逾期;如果你真逾期了,正规机构也会先通过正式渠道联系你,而不是一上来就威胁恐吓。
下次再收到那种“红色警告”短信,别急着点,别急着慌,深呼吸,按我说的三步走,用理性打败恐惧,用知识守住底线。
你不需要懂多少法律,只要记住一句话:凡是让你点链接、输密码、马上转账的“催收”,99%都是骗局。
保护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 一名陪你面对风雨的律师朋友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套路、守住钱包,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紧急通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移...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