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诈骗还是真催收?一招教你识破套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XX金融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上报征信,影响子女教育,请立即点击链接处理!”紧接着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生怕自己真忘...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在某某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上报征信,影响子女上学、考公,请立即还款!”紧接着电话打来,对方自称“法务专员”,语气强硬,甚至报出你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生怕自己真的“摊上事”。
但冷静下来想想——我根本没借过这笔钱啊!那这些短信和电话,到底是真是假?是不是被冒名贷款了?还是说,这只是新一轮的精准诈骗?
咱们不绕弯子,从法律角度给你掰扯清楚:如何一眼识破“逾期贷款”类诈骗短信?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真正的催收和诈骗之间,到底隔着多远的距离?
是否留有正规联系方式?
正规金融机构或持牌助贷平台的催收,一定会通过官方渠道联系你,比如注册手机号、APP站内信,或者带有备案号码的客服电话,而诈骗短信往往用虚拟号段(如+82、+66开头),电话一接通就是机械语音或情绪施压。
有没有具体借款信息?
真正的逾期通知会明确告诉你:哪笔贷款、何时借的、本金多少、利息多少、还款账户是什么,而诈骗短信通常模糊不清,只说“你在某平台借款未还”,却不提平台名称、合同编号、放款时间等细节。
是否要求“立即转账到个人账户”?
这是最致命的红线!任何正规机构都不会让你把钱转到私人银行卡、支付宝二维码或不明链接,一旦对方提出这种要求,99.9%是诈骗。
有没有威胁恐吓、侵犯隐私?
“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把你照片发群里”“影响孩子政审”……这些话术不仅违法,更是典型的诈骗特征,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催收不得骚扰、恐吓、泄露他人隐私。
能否反向验证信息真实性?
别急着回拨短信里的电话!正确做法是:打开你常用的借贷平台(如借呗、微粒贷、银行App),自查是否有这笔贷款;或拨打该机构官方客服核实。主动核实,永远比被动回应更安全。
去年年底,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短信:“您在‘众信金融’贷款8万元逾期90天,已移交法务处理。”短信里连她的身份证后四位都对得上,吓得她当晚就准备转账“结清”。
但她记得以前看过类似提醒,于是没有直接操作,而是做了三件事:
后来经警方调查,“众信金融”根本是伪造的P2P平台,所谓“法务部”实为境外诈骗团伙,专门针对中老年人实施精准诈骗,因为李女士及时冷静核查,避免了5万元损失。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恐慌是骗子最好的帮手,而理性核查,是你最坚固的盾牌。
换句话说,那些冒充金融机构、伪造逾期信息、诱导转账的行为,早已不是“骚扰”那么简单,而是实打实的刑事犯罪。
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民商事律师,我见过太多客户因为一条短信乱了阵脚,最终落入圈套,我想送你三句真心话:
真正的法律程序从来不会在半夜打电话逼你还钱,也不会用“影响子女前途”来胁迫你。合法的债务催收讲流程,违法的诈骗才讲情绪操控。
如果你收到了类似的“逾期贷款”短信,请先深呼吸,然后拿出手机,自查账户、拨打官方客服、保留证据,你不需要立刻做决定,但一定要先确认真相,再采取行动。
这个世界很复杂,但只要你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判断逻辑,就能在风雨中稳住自己的船舵。
——你的身边,永远有一个愿意为你厘清事实的律师。
收到逾期贷款恐吓短信别慌!是诈骗还是真催收?一招教你识破套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在某某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上报征信,影响子女上学、考公,请...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