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套房契税怎么算?搞错一步多花几万块,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买房是人生大事,尤其对第一次置业的人来说,激动中难免夹杂着焦虑,签合同、办贷款、交房款……每一步都让人神经紧绷,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环节——契税怎么算? 别小看这一笔费用,算错了,可能直接让你多掏几...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房时销售说“这套房89平,得房率高达80%”,听起来超值对吧?结果签合同一看,建筑面积写着“96.5㎡”,心里“咯噔”一下:这差的7平米去哪儿了?钱是不是白花了?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建筑面积到底怎么算?它和我们实际能用的空间有啥关系?为什么同样标着“90平”的房子,住进去感觉一个像小窝,一个像豪宅?
很多人一听“建筑”两个字,就觉得是“盖起来的房子总面积”,但法律上可不是这么理解的。
简单说,建筑面积 = 套内建筑面积 +公摊面积。
举个例子:
你买了一套标称“100㎡”的房子,结果套内使用面积才70㎡,剩下30㎡全是公摊,那这30㎡的钱你也得一分不少地掏,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吐槽:“我花钱买了走廊?”
根据《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建筑面积是这样算的:
建筑面积 = 套内建筑面积 + 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而套内建筑面积又分为三部分:
重点来了:
不是所有阳台都打五折!
还有墙体——你以为墙很薄不算啥?错了!两面墙加起来可能就占掉2~3㎡,尤其老式剪力墙结构的房子更明显。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就是“公摊”。
同样是高层住宅,为啥有的楼公摊20%,有的却高达30%?
因为公摊不是拍脑袋定的,它是按各户套内面积比例分摊的。
比如一栋楼总共有公共区域400㎡,你家套内面积占整栋楼所有住户套内总面积的5%,那你就要承担400×5%=20㎡的公摊。
楼越高、梯户比越大(比如两梯四户变四梯六户)、大堂越豪华,公摊就越吓人,有些高端盘,公摊做到35%都不稀奇。
张先生在杭州买了一套精装修新房,合同写明建筑面积98㎡,总价380万,交房时他拿尺子一量,发现屋内实际可使用面积只有67㎡,公摊竟高达31㎡!
他去售楼处质疑:“你们这不是虚假宣传吗?”销售却说:“我们从没承诺得房率,合同写的是建筑面积。”
张先生气不过,委托我们起诉开发商,主张其未尽到明确告知义务,尤其是沙盘和宣传资料中突出“高得房率”字样,涉嫌误导消费者。
法院最终认定:虽然合同约定以建筑面积为准,但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夸大得房效果、弱化公摊提示的行为,构成一定程度的欺诈,判决退还部分款项并赔偿损失共计5.8万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建筑面积是法定标准,但你有权知道它背后的构成!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一条
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
明确规定了房屋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则,特别是关于墙体、阳台、公摊的划分标准。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订立合同前,向买受人明示《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和《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销售商品房时,应明确说明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等内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开发商不得隐瞒公摊信息。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房产律师,我想告诉你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建筑面积只是一个计价单位,不代表你的生活空间。
你要关心的,从来都不是“写了几个平方”,而是:
签合同前,一定要要求开发商提供面积测绘报告,查看公摊构成,如果对方遮遮掩掩,那你就要警惕了——也许你买的不是房子,是“空气”。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算数的,但不懂这个数,你就容易被别人算计。
下次看房,别再只问“多少钱一平”,改成问:“这价格对应的,到底是墙?是走廊?还是我能躺平的客厅?”
这才是聪明人的买房姿势。
建筑面积怎么算?搞错一步多花几万块,买房前必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房时销售说“这套房89平,得房率高达80%”,听起来超值对吧?结果签合同一看,建筑面积...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