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逾期催收短信怎么写才合法又有效?发错一条可能惹官司!
你有没有收到过那种让人心里一紧的催收短信?“再不还钱就上门”、“已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影响子女考公考编”……这些话术听着吓人,但其实很多都踩了法律红线,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
咱们现在谁还没个贷款啊?房贷、车贷、消费贷、信用贷……一不小心,还款日忘了,账单没及时处理,逾期就成了家常便饭,这时候,很多机构的第一反应就是——发短信催收。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条看似简单的“逾期提醒”短信,其实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发得对,是善意提醒;发错了,轻则被投诉,重则被告上法庭,赔钱道歉都算轻的。
今天我就以一个从业十几年的律师视角,跟你聊聊:贷款逾期短信到底该怎么写,才能既达到催收效果,又不踩法律红线?
很多人以为,客户欠钱不还,平台发个短信提醒天经地义,可现实是,即便对方真的逾期了,你的催收方式也必须合法合规。
我见过太多案例:催收公司为了“震慑”借款人,短信里动不动就是“已上报征信”“将上门抓人”“冻结所有银行卡”,甚至把借款人的名字、身份证号、欠款金额全发过去,这哪是催收?这是赤裸裸的侵权!
记住一句话:催收可以有力,但不能越界,否则,你从债权人变成被告,只差一条违法短信的距离。
我给你拆解一下核心要素,你可以直接拿去当模板用(当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XX金融】尊敬的客户,您好,您尾号****的贷款已于2024年6月15日逾期,当前应还金额为¥8,650.00,请及时通过APP或指定渠道还款,避免影响信用记录,如有疑问,请致电客服400-XXX-XXXX,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这条短信厉害在哪?
你看,就这么一条短信,既达到了提醒目的,又规避了法律风险,还能维护品牌形象——这才是专业催收该有的样子。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特别典型。
当事人小李因为疫情断了收入,信用卡逾期两个月,某银行外包的催收公司连着给他发了三条短信,其中一条写着:
“李明(身份证后四位3412),你欠款2.3万已被列为失信人员,三天内不还清,我们将通知你单位并上门查封财产!”
结果呢?小李根本没被列入失信名单,也没人要上门,他一怒之下把银行和催收公司一起告了。
法院怎么判的? 严重失实,构成名誉权侵害;
银行不服上诉,二审维持原判,你说冤不冤?就为了一次催收,赔钱+丢脸+上新闻,值吗?
别觉得法律离你远,下面这几条,每一条都可能让你栽跟头:
《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 → 你短信里写人家身份证号、住址、家庭情况?这就是侵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 催收短信中暴露敏感信息,属于典型的“非法传输”。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催收短信不得含有恐吓、威胁、侮辱性语言,不得频繁发送干扰正常生活。 → “上门抓人”“通缉”“曝光”这类词,一律禁止!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信息,干扰他人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 搞不好,你还可能被行政拘留!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催收的目的不是羞辱人,而是让人还钱。
你越是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保留他的体面,他越有可能回头主动联系你、协商还款,相反,你一上来就骂人、吓人、曝光人,只会把人逼进死角——反正已经“社死”了,干脆破罐子破摔。
别再迷信“狠话出效果”,真正高明的催收,是用专业赢得信任,用温度换取配合。
下次你写逾期短信前,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别让一条本该提醒的短信,变成一把伤人的刀,合规,才是最长的捷径。
贷款逾期短信怎么写才合法又有效?发错一条可能赔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咱们现在谁还没个贷款啊?房贷、车贷、消费贷、信用贷……一不小心,还款日忘了,账单没及时处理,逾期就成了家常便饭...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