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骗局,避免背锅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名下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紧接着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问号:我什么时候贷过款?是不是记错...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
那一刻,心跳漏了半拍,明明没借过钱,怎么就“逾期”了?更吓人的是,短信里还附了个链接,写着“点击查看详情”或“立即处理”。
别急着点链接,也别急着打电话,先冷静两秒——这很可能不是催款,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咱们不讲复杂的法条堆砌,也不整那些冷冰冰的术语,我就用最接地气的话,带你把这件事掰开揉碎,看清楚背后的真相,作为一名干了十几年民商事和金融纠纷的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条短信,稀里糊涂地掉进坑里,最后不仅钱被骗走,还差点背上“老赖”的名头。
当你收到“贷款逾期”短信时,先别慌,问自己:
我最近真的申请过贷款吗?
包括网贷、消费分期、信用卡取现、甚至某些购物APP的“先用后付”,你可能都不记得自己点过同意。
这个号码是官方发的吗?
正规金融机构发的通知,通常不会用普通的手机号,而是有认证的服务号(比如95开头的短号),或者通过App内消息推送,如果你收到的是13X、15X这类私人号码发来的,十有八九是假的。
短信里有没有让你点链接或转账?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正规机构从不会通过短信链接让你“还款”或“验证身份”,一旦你点了,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银行卡里的钱直接被转走。
冒充银行/平台客服
骗子伪造银行或知名借贷平台的短信,内容写得像模像样,连逾期金额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然后附上一个看似正规的链接,点进去是个高仿官网,要求你输入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你填完,卡里的钱就没了。
谎称“账户异常”要“解冻”
“您的贷款账户存在异常操作,需立即验证身份,否则上报征信。”这是典型的恐吓式话术,他们会让你下载某个App,或加入QQ群、微信群,在“客服指导”下进行所谓“资金验证”——其实就是让你把钱转到他们的账户。
利用“信息泄露”精准诈骗
有些人确实没借过款,但骗子却能准确说出你的姓名、身份证后四位,甚至住址,这是因为你的个人信息早已在黑市流通,他们拿着这些信息去某些小平台尝试“盗用身份借款”,再反过来吓唬你:“你不还钱,我们就起诉你。”
去年,我代理了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40多岁,家庭主妇,平时很少接触网贷,有一天她收到一条短信:“您在‘微粒贷’的3万元贷款已逾期15天,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子女上学。”
她吓得不行,因为她儿子正好今年要上重点中学,怕影响政审,她赶紧点开链接,按提示填写了银行卡号和验证码,结果不到十分钟,卡里8万元存款被分三笔转走。
等她反应过来报警时,钱已经被层层洗白,我们后来调查发现,根本没有这笔贷款记录,所谓的“微粒贷”页面是伪造的,链接域名看着像,其实差了一个字母。
虽然警方立案了,但追回损失几乎不可能,更麻烦的是,李女士还得自证清白,跑银行、打征信报告、写说明材料……折腾了两个月才把这事理清。
这个案子让我特别痛心——不是因为金额大,而是因为本可以避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明确规定: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也有明文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违者将依法追责。
也就是说,那些发假短信、盗用你信息的人,已经涉嫌违法甚至犯罪,而你作为受害者,有权报警、维权,甚至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兄弟姐妹们,记住一句话:凡是让你紧张、害怕、着急转账的,大概率都是骗局。
下次再收到“贷款逾期”短信,照着这几步走:
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但只要你保持清醒,懂得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防骗逻辑,就没人能轻易把你拖下水。
别让一条短信,毁了你多年攒下的信用和安心。
我是律师老陈,关注我,少走弯路,多一份底气。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套路,避免背锅,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