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可能是诈骗团伙在钓鱼,教你一眼识破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过这样的短信? 【XX银行】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申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登录 https://xxxxx.com 处理,否则将上报征信并追究法律责任! 短信来得猝不...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申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登录[链接]处理,否则将上报征信并追究法律责任!”
一看时间,凌晨两点;再看号码,一串陌生数字,心里“咯噔”一下——我没贷过款啊?还是说……记错了?
别急着点链接,也别慌着打电话,这种“精准打击心理防线”的短信,八成是冒充银行的诈骗陷阱,今天我就以一个执业十几年的律师视角,带你扒一扒这类“贷款逾期”短信背后的猫腻,教你如何冷静应对、保护自己。
因为“逾期”两个字太有杀伤力了,它直接关联到你的信用记录、催收压力、甚至被起诉的风险,普通人一听“逾期”,第一反应不是质疑真伪,而是本能地害怕:“是不是我忘了还款?”、“会不会影响买房买车?”
骗子正是利用这种焦虑情绪,设计出极具迷惑性的话术:
更狠的是,他们还会伪造所谓的“央行征信中心”“金融监管局”等官方口吻,附上一个看似正规的网址链接,只要你一点进去,就等于把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验证码全都拱手相送。
非官方号码发送
真正的银行通知,只会通过官方客服号(比如955XX)或绑定的手机银行APP推送,那些+888、00开头或者随机数字组合的短信,基本可以判定为假。
含短链接或诱导下载APP
银行绝不会让你通过短信里的链接去“查询账单”或“还款”,所有操作都应在官方App内完成,一旦点击,可能跳转至钓鱼网站,窃取账号信息。
威胁恐吓语气强烈
“立即处理”、“后果自负”、“移交司法机关”……越是危言耸听,越要警惕,正规金融机构即便催收,也会遵守《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不会用这种方式施压。
声称“你有一笔未知贷款”
如果你说“我没借过钱”,对方却坚持“系统显示已放款”,那很可能是有人冒用你的身份信息申请贷款,这种情况更要冷静,第一时间报警并联系征信中心核查。
去年年底,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建设银行”发来的短信:“您有一笔15万元消费贷逾期未还,请速登录wap.xxxxxx.cn处理。”
她起初不信,但看到短信里准确写出了她的姓名和身份证后四位,顿时慌了神,点开链接后,页面和建行官网几乎一模一样,还提示她输入银行卡号和短信验证码。
就在她准备输入第二遍验证码时,儿子发现了异常——网址根本不是建行域名,他们立刻拨打95533核实,确认这是彻头彻尾的骗局,事后查明,该钓鱼网站已导致十余人被骗,累计损失超百万。
这个案子让我感触很深:诈骗不再是粗暴的“中奖通知”,而是越来越专业化、场景化,专攻人性弱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明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最高可判十年以上乃至无期徒刑。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八条:
组织、策划、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依法追责;明知他人从事诈骗仍提供技术支持、通讯传输、资金结算等帮助的,同样构成共犯。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违者将面临行政处罚及民事赔偿责任。
也就是说,不仅骗你的人要坐牢,连帮他们做假网站、买公民数据的技术团伙,也都逃不过法律制裁。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的话:
这个时代,坏人越来越懂心理学,但我们不能因此变得多疑恐惧,只要掌握基本常识、保持理性判断,大多数骗局其实都不堪一击。
真正的银行从不“吓唬”你,真正合法的催收也不会让你“扫码自救”。
你的冷静,就是最好的防诈盾牌。
——一名始终站在你这边的律师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可能是诈骗在敲门,教你一眼识破套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申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登录[链接]处理,...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