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创业,股份怎么分才公平?这5个坑千万别踩!
原创文章内容: 合伙创业,最怕的就是“兄弟式合伙,仇人式散伙”,股份分不好,轻则团队内耗,重则公司分崩离析,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合伙股份到底该怎么分,才能既公平又防雷。 按出资比例分?小...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合伙做生意、一起接项目、甚至亲戚合买房子,说好“赚了钱三七分”,结果真到分钱那天,谁拿三谁拿七,直接吵上天?有人觉得出力多的该拿大头,有人坚持投钱多的才算主力,还有人干脆说“口头说的不算数”。
那问题来了:三七分,到底怎么算才算合法又合理?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别急着翻合同,也先别拉黑对方,听我慢慢说。
很多人以为,“三七分”就是俩人商量着来,你说三我说七,拍拍肩膀就算定下来了,但现实是,一旦涉及利益,感情再铁也可能翻脸。“三七分”本质上是一种收益(或亏损)分配比例的约定,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权利义务基础上。
这些情况都可能形成“三七分”的逻辑基础,但关键在于:这个比例是怎么来的?有没有依据?能不能证明?
如果你只是微信里回了一句“行啊,三七分没问题”,那对不起,在法律眼里,这可能连证据都不够硬。
要判断一个“三七分”是否合理合法,得看三个维度:
出资比例
谁投的钱多,通常话语权和分红权就更大,这是最直观的标准,但如果一方只出钱不出力,而另一方全职投入时间精力,那光按出资分,显然不公平。
劳务贡献与管理责任
特别是在合作创业、项目制工作中,干活的人往往承担更多压力和风险,这时候即使出资少,也可以主张更高分成,法院也会综合考虑“隐性劳动价值”。
风险承担程度
谁背债?谁签合同?谁对外承担责任?如果一方不仅要分钱,还得兜底赔钱,那他拿大头也是理所应当。
所以你看,“三七分”不是随便喊的口号,它背后是一整套投入—产出—风险的平衡体系。
现实中,太多人仗着关系好,觉得“写什么合同,咱谁跟谁啊”,结果项目一成功,反而撕破脸。
我之前处理过一个案子,两个人合伙做直播带货,一人出设备资金,另一人负责选品、直播、售后,干了半年赚了80万,当初吃饭时随口说了句“挣了钱咱三七分”,结果分钱时出钱的要拿七成,干活的不干了:“我没工资干半年,凭什么我才三成?”
最后闹到法院,法官问:有协议吗?聊天记录能证明吗?录音有没有?结果双方都没留下有效证据,最终法院只能按“无明确约定”处理,参考实际贡献酌情分配——但这种“酌情”,往往谁都不得劲。
所以说,口头承诺≠法律保障。
张先生和李女士合伙开了一家奶茶店,张出了8万元启动资金,李负责日常经营,开店前吃饭时,张说:“你辛苦,我拿七成,你拿三成。” 李当时挺感动,也没多想。
一年后店铺盈利30万,张却突然改口:“我是投资人,应该拿大头,给你三成已经不错了。” 李不服,拿出微信聊天记录,里面只有一句“到时候你三我七”,没有具体说明是谁三谁七。
法院审理认为:虽然存在口头约定,但表述模糊,无法确定哪一方应得七成;且李未参与投资,主要提供劳务,若将其视为普通合伙人,则需共担亏损风险,但实际并未约定亏损分担方式。
最终判决:参照劳务市场价值,给予李相当于一年工资的补偿(约6万元),其余利润归张所有,李白白忙活一年,远低于预期。
教训很深刻:一句话说得暖,不如一张纸写得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九条至第九百七十八条规定:
合伙人的出资、因合伙事务依法取得的财产,属于合伙财产,合伙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利润;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但口头合同在举证上极为困难,一旦发生争议,难以证明具体内容。
这意味着:
✅ 你可以口头约定“三七分”;
❌ 但如果你不能证明“谁三谁七”“基于什么条件”,法院很可能按出资或平均分配处理。
“三七分”本身不是一个法律术语,但它反映的是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智慧,作为律师,我想告诉你几句话真心话:
最好的合作关系,不是靠信任维持,而是靠制度保护的信任。
下次再说“三七分”的时候,不妨加一句:“咱写个简单协议吧,图个安心。”
这一句话,可能就避免了一场对簿公堂的尴尬。
毕竟,钱要分得明白,情才能留得住。
三七分怎么算?分钱闹翻脸,账到底该怎么分才公平?,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合伙做生意、一起接项目、甚至亲戚合买房子,说好“赚了钱三七分”,结果真到分钱那天...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