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了,催收短信到底该怎么发?写错一句可能被告上法庭!
咱们今天聊个扎心又现实的话题——贷款逾期后,催收短信内容到底该怎么写? 你可能觉得这不简单吗?“张三,你欠的钱再不还,后果自负!”——啪一下,发出去,可真这么干,轻则被投诉骚扰,重则惹上官司赔钱,甚...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让人心里一紧的催收短信?“欠款已上报征信,后果自负!”、“再不还款将采取法律手段!”……语气生硬、措辞吓人,甚至带点威胁味儿,作为借款人,看到这种信息不仅焦虑,还容易激起逆反心理;而站在金融机构或平台的角度,催收又是不得不走的一步——钱不回来,谁也扛不住。
但问题来了:逾期贷款的催收短信到底该怎么发?既能有效提醒还款,又不踩法律红线?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别以为发条短信是小事,操作不当,轻则被投诉,重则吃官司,赔钱都是小事,品牌声誉受损才是大麻烦。
很多人误以为催收就是要“狠”,越严厉越有效,其实恰恰相反,真正高效的催收,讲究的是分层沟通、精准表达、依法合规。
先说一个基本前提: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你在催收过程中使用的客户信息必须合法取得,且使用范围受限,换句话说,你不能把人家身份证号、住址、家庭成员信息全塞进短信里,更不能群发给无关第三人。
那一条合格的催收短信长什么样?
举个例子:
【XX金融】尊敬的李先生,您尾号8865的贷款已逾期3天,当前应还金额为4,280元,为避免影响信用记录及产生额外费用,请尽快通过APP或客服热线处理,如有困难可联系专属客服协商方案,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看到了吗?这条短信没有一句威胁,但把关键信息都说清楚了:身份确认、逾期事实、金额明确、后果提示、解决路径、协商空间,语气尊重,留有余地,既维护了债权人的权益,也顾及了债务人的尊严。
反观那些失败的催收短信:
这些话术不仅违法,而且极易引发舆论风波,你以为是在施压,实则是在给自己埋雷。
2023年,杭州某消费金融公司因向一名逾期客户连续发送多条带有“老赖”“全家蒙羞”等字眼的催收短信,被当事人起诉侵犯人格权。
法院审理认为:虽然债权人有权催收,但所用语言明显超出合理限度,具有侮辱性和恐吓性,构成对他人人格尊严的侵害,最终判决该公司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元。
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特别指出:“催收行为应以恢复债权为目的,而非羞辱或压迫债务人,现代法治社会不容许以‘正义’之名行‘暴力’之实。”
这个案子给所有金融机构敲响警钟:催收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条短信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自然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中国互金协会发布)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使用恐吓、威胁、辱骂等不当语言,不得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债务人信息。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这些法律和行业规范共同划出了一条清晰底线:你可以催收,但必须文明;你可以提醒,但不能越界。
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民商事律师,我接触过太多因为催收不当引发的纠纷,很多机构一开始觉得“只要能把钱要回来就行”,结果最后钱没拿多少,反倒赔进去诉讼费、赔偿金和品牌形象。
我想强调一点:催收不是战争,而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真正聪明的催收策略,是从“逼你还钱”转向“帮你解决问题”。
每一个逾期客户背后都有故事,有人失业、有人生病、有人家庭变故,我们不需要无原则宽容,但至少应该保有一份人性化的专业态度。
发一条催收短信,花不了几秒钟,但它传递的是你的专业水准,更是企业的法治底色。
请慎重点亮那个“发送”键——
你发出的不只是催收通知,更是企业良心的回音。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让人心里一紧的催收短信?“欠款已上报征信,后果自负!”、“再不还款将采取法律手段!”……语气生...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