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短信满天飞?真假难辨怎么防?教你一眼识破催收套路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手段!”再一看时间,凌晨一点半,心跳瞬间加快,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
你有没有接过这样的短信?
“尊敬的用户,您尾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移交法务部门处理!”
或者更吓人一点的:
“【金融监管中心】紧急通知:因您连续3期未还网贷,我司已启动司法程序,24小时内不处理将冻结所有银行卡!”
乍一看,心都凉了半截,是不是自己真忘了哪笔账?是不是信用要崩了?慌乱之下赶紧点链接、打电话、甚至准备转账补救……
但等等!先别急着掏钱!
这些看似“官方”的催收短信,背后可能根本不是什么银行或正规平台,而是披着“逾期催收”外衣的新型电信诈骗,我就以一个执业十几年的律师视角,带你扒一扒这类“催贷款逾期”短信背后的猫腻,教你怎么一眼识破骗局,保护自己的钱包和信用。
我们要明白一件事:真正的金融机构,在催收上有一套严格的合规流程,他们不会随便发短信威胁你“冻结账户”“移交公安”,更不会通过不明链接让你还款。
而那些让你一看就心跳加速的“紧急通知”,往往具备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信息模糊,没有具体金额和机构名称
比如只说“您的贷款已逾期”,却不提是哪家平台、哪一笔借款、欠了多少,正规机构一定会明确告知借款合同编号、应还金额、最后还款日等关键信息。
带有诱导性链接或二维码
“点击查看详情”“立即还款避免起诉”——这种附带链接的短信,99%是钓鱼网站,一旦你输入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钱立马就被转走。
使用恐吓性话术制造焦虑
“24小时冻结账户”“纳入失信名单”“子女考公受影响”……这些都是典型的恐吓手段,法律程序哪有这么快?法院立案都得排期,哪来“即时冻结”?
联系电话是私人手机号或虚拟号码
正规催收一般使用座机或平台官方客服号,不会用170、171开头的虚拟号打给你,更不会让你加微信私下沟通。
去年,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短信:“您在某某金融平台借款8万元逾期未还,即将被起诉。”她记得自己确实办过网贷,但早已结清,可看到短信里连她的身份证后四位都对得上,顿时慌了神。
她点了短信里的链接,跳转到一个长得和正规App几乎一模一样的页面,输入了银行卡号和验证码,不到两分钟,卡里5万元被全部转走。
报警后警方调查发现:这个所谓的“还款平台”是伪造的,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她的部分个人信息,再用“精准信息+心理压迫”实施诈骗。
虽然追回部分资金,但过程耗时半年,精神压力巨大,而那个发送短信的号码,注册地在境外,主谋至今在逃。
这就是典型的“精准诈骗”——利用人们对征信的重视和对法律后果的恐惧,精心设计的心理陷阱。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不得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帮助。
也就是说,群发虚假催收短信、伪造还款链接、冒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都是明确的刑事犯罪行为,一旦查实,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要赔偿受害人损失。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公民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非法获取、使用他人身份信息的行为,也构成侵权。
作为常年处理金融纠纷和网络诈骗案件的律师,我想告诉你:
真正的逾期催收,从不会让你“立刻转账”或“扫码还款”,它一定有正式通知、书面函件、合规流程,甚至需要法院判决才能采取强制措施。
如果你收到类似“逾期”短信,请记住这五句话:
你的恐惧,是骗子最想要的情绪,而你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冷静和常识。
信用很重要,但比信用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保护意识,别让一条短信,毁了你的钱,更别让它吓坏了你的心。
—— END ——
催款短信满天飞,是催收还是诈骗?教你一眼识破假逾期真套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接过这样的短信? “尊敬的用户,您尾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移交法务...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