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过贷款却收到逾期短信?别慌,可能是这3种套路在坑你!
最近有个朋友急匆匆地找我:“张律师,我没贷过款,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您在某某平台借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还附了个链接,我人都懵了——我卡里钱都没动过,哪来的贷款?” 听完他一说,我心里大概...
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您在平安消费金融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可你压根儿没申请过任何贷款,甚至从没注册过平安的相关平台,这时候,是骗子在吓唬你?还是你的身份信息被人冒用了?更离谱的是——会不会哪天征信真的被记了黑户?
别急,作为执业多年的民商事律师,我见过太多类似案例,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你掰扯清楚这件事背后的真相、风险和应对策略,重点不是“删短信”就完事了,而是要主动出击,把隐患掐灭在萌芽阶段。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肯定是诈骗!”确实,现在伪基站、仿冒短信满天飞,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这类短信背后,可能藏着三种真实情况:
身份信息被盗用
这是最危险的一种,你的身份证照片、人脸识别视频、手机号等信息可能在某次扫码、兼职或APP注册中被非法获取,别人拿去冒名申请贷款,而金融机构审核流程存在漏洞时,就可能出现“非本人借贷”。
平台系统错误或数据错配
虽然少见,但也不是没有,比如你曾使用过某个与平安合作的第三方平台(如某些分期购物App),系统因号码重复、姓名相似等原因误匹配,导致你被错误标记为借款人。
营销套路变相施压
有些第三方催收公司打着“平安旗下”旗号发短信,实则并无关联,目的就是逼你还钱——哪怕你根本没借过,这种属于典型的“软暴力催收”,游走在法律边缘。
看到短信别慌,但也千万别不当回事。
遇到这种情况,记住下面这三个动作,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步:立即核实真伪
打开“平安消费金融”官方App或拨打客服热线95511,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查询是否有贷款记录,注意!不要点击短信里的链接,也不要回拨短信中的电话,防止掉入钓鱼陷阱。
如果查无记录,说明大概率是盗用或误发;如果有记录但你完全不知情,那就要高度警惕了。
第二步:保留证据并正式投诉
截图保存所有可疑短信、通话记录、网站页面等,然后通过平安官方渠道提交异议申请,要求核查贷款真实性,并暂停一切催收行为。
向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投诉热线12378进行举报,说明“疑似身份被盗用办理贷款”,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监管机构介入后,银行必须启动调查程序。
第三步:启动征信维权机制
如果你担心影响征信,可以立刻去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http://pbccrc.org.cn)申请一份个人信用报告,一旦发现名下有未知贷款且已逾期,立即提出“异议申请”,要求删除不实记录。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应在20日内完成核查并反馈结果,若确认非本人操作,必须依法更正。
我曾经代理过一位李女士的案子,她是一名普通上班族,某天突然接到“平安普惠”催收电话,说她有一笔2.8万元的贷款逾期半年多了,她一头雾水,说自己从没贷过款。
我们帮她调取了征信报告,果然显示这笔贷款的存在,且已被列为“呆账”,进一步调查发现,有人用她的身份证照片,在某网贷平台绑定了她多年前注销的手机号,完成了人脸识别验证(可能是通过AI换脸技术)。
我们随即向平安普惠发送律师函,要求停止催收、冻结账户,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三个月的交涉和警方协查,贷款被认定为“非本人意愿办理”,相关记录全部清除,李女士也成功避免了法律责任。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沉默=默认,拖延=风险升级。
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的脸、声音、指纹、身份证,早已不只是物理存在,而是变成了可复制、可交易的数据资产,一条看似普通的“逾期短信”,可能是你人生危机的开始。
所以我想告诉你:
👉 收到陌生贷款通知,别一笑置之;
👉 不要点链接、不回电话、不轻易删除;
👉 主动查证、留痕维权、及时报警;
👉 把每一次异常当成一次自我保护的演练。
你不需要懂多少法律条文,但你要记住一句话:你的名字,不该出现在你不知道的合同上。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搞定,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律师,早一天行动,就少一分被牵连的风险。
毕竟,信用无价,安全无小事。
没办过平安贷款却收到逾期短信?别慌,先搞清这3个关键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您在平安消费金融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可你压根儿没申请过任何贷款,甚至从没注册过...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