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贷款却收到逾期短信?别慌!可能是这几种情况在坑你
最近有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没贷过款,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您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还附带一个链接,我吓一跳,赶紧点进去一看,页面做得跟银行官网似的,但总觉得哪里不对……这是诈骗吗?” 先说...
最近有个朋友急匆匆地找我:“张律师,我没贷过款,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您在某某平台借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还附了个链接,我人都懵了——我卡里钱都没动过,哪来的贷款?”
听完他一说,我心里大概有数了,这类情况这两年越来越多,表面上看是“系统误发”,实则背后藏着陷阱、漏洞甚至犯罪链条,今天我就掰开揉碎讲清楚:为什么你没贷款也会收到逾期短信?这些信息从哪儿来?你的个人信息安全了吗?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咱们先说重点:没有主动申请贷款,却收到所谓的“逾期提醒”,99%的情况不是你真欠了钱,而是你的身份信息被冒用、泄露或遭遇了精准诈骗。
很多人以为只有点贷款APP、签合同才算贷款,但现实中,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和平台审核漏洞,可以仅凭你的姓名+身份证号+人脸识别视频(甚至合成),就在某些网贷平台完成“非面对面授信”,这就是所谓的“冒名借贷”。
常见三种情形:
信息泄露 + 平台风控不严
你在某个网站注册、扫码送礼品、下载不明APP时,无意中授权了个人信息,黑产团伙批量收购这些数据,再通过自动化脚本尝试在多个小贷平台提交申请,部分平台为了冲量放贷,审核流于形式,导致“被贷款”。
伪基站或仿冒短信
短信根本不是银行或正规机构发的,而是骗子用虚拟号码群发的钓鱼信息,目的是吓唬你,诱导你点击链接,填写银行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进而盗刷账户。
“预授信”机制被滥用
有些平台会基于大数据给你“预授信额度”,即没正式借款,但系统默认你能借,一旦有人操作验证通过(比如盗用你的生物识别信息),这笔贷款就算生效了。
✅ 第一步:别点链接!别回拨电话!
凡是带链接、要求立即还款、威胁上征信的短信,一律视为可疑,正规金融机构不会用短信催收大额债务,更不会让你点链接输入密码。
✅ 第二步:查证来源
打开央行征信报告(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云闪付免费查询),查看是否有你不知情的贷款记录,同时登录各大主流借贷平台(如借呗、微粒贷、京东金条)账户,检查是否有异常开户或借款。
✅ 第三步:立即维权
若确认身份被盗用贷款,马上做三件事:
现在最危险的不是密码,而是人脸识别和短信验证码,很多骗局打着“验证身份”“解除风险”的幌子,诱导你做点头、眨眼动作,实则正在远程完成贷款面签。任何非你自己操作的贷款申请,法律上都不应由你承担责任。
去年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美团金融逾期”短信,显示她借款8.6万元已逾期45天,她从未注册过该账号,报警后警方调查发现:她的身份证信息曾在某兼职网站泄露,被黑产团伙用于批量注册网贷账户,并通过AI换脸技术绕过活体检测,平台因审核失职被责令整改,涉案团伙6人落网,李女士的贷款记录也被清除。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个人要警惕信息泄露,平台也不能把风控当摆设。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依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
盗用、冒用他人身份,情节严重的,构成“盗用身份证件罪”,可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
信息主体认为征信记录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提出异议,征信机构应在20日内核查处理。
你说我没贷款,为啥还得操心这些?因为在这个数据即资产的时代,你的名字、身份证、人脸,早就不只是你自己用得着的东西了。一旦落入坏人手里,轻则骚扰不断,重则背上巨债、影响征信,甚至被卷入洗钱案。
我的建议很明确:
👉 不贪小便宜,拒绝来历不明的扫码、测运势、抽奖活动;
👉 定期查征信,就像体检一样,每年至少一次;
👉 遇到“被贷款”,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报警、申诉,不要觉得麻烦就忍了。
法律站在你这边,怕的不是问题多,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有权说“不”。
你没借的钱,一分都不该还,你的清白,值得全力守护。
——张律手记·写给每一个不愿被数据洪流裹挟的普通人
没办过贷款却收到逾期短信?别慌,可能是这3种套路在坑你!,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有个朋友急匆匆地找我:“张律师,我没贷过款,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您在某某平台借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