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怎么应对才最聪明?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用户,您尾号XXXX的贷款账户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承担法律责任。” 那一刻,心一沉,手一抖——我什么时候贷过款?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手机突然一震,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启动法律程序。”
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猛地一沉?手心冒汗?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问号:我什么时候贷过款?是不是记错了?还是……有人冒用我的信息?
别急,先深呼吸,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捋清楚这条短信背后的真相、风险和应对策略。
第一步不是急着还钱,而是冷静核实,所有正规金融机构在催收前,都会有明确的流程和通知方式。
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快速判断:
看发送号码
是不是以官方客服号(如95开头或400电话)发来的?如果是一串陌生手机号,或者带+852、+65等境外区号,大概率是诈骗。
查贷款记录
打开你的征信报告(支付宝/微信/人民银行网点都能免费查),看看名下有没有这笔贷款,没有记录?那基本可以断定是虚假信息。
联系官方渠道
别点短信里的链接!直接拨打该机构官网公布的客服电话,人工核实是否存在逾期,真银行不会让你通过二维码或点击链接还款。
警惕“紧急处理”话术
“2小时内不处理就上报公安!”“马上冻结所有账户!”这些都是典型的心理施压手段,正规机构绝不会这么干。
如果你确实借过网贷或消费贷,最近因为失业、生病等原因没还上,也收到了真实催收通知,那更要理性面对。
核心原则:不逃避、不轻信、不妥协于非法催收。
第一步:确认债务真实性
要求对方提供借款合同、放款凭证、利率明细,很多平台存在砍头息、高利贷甚至套路贷行为,实际年化利率可能远超法定上限(目前LPR的4倍,约15%左右)。
第二步:评估还款能力
如果暂时无力全额偿还,可主动联系平台申请延期、分期或减免部分罚息,根据《民法典》规定,债权人应当合理考虑债务人的实际情况。
第三步:保留证据
所有通话录音、短信、微信聊天记录都保存好,一旦遭遇暴力催收(如骚扰家人、P图威胁、半夜打电话),这些就是维权的关键证据。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是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某天他收到一条短信:“您在某某金融平台借款3万元已逾期90天,即将起诉。”
他吓得不行,赶紧点进短信链接,页面做得跟银行官网一模一样,客服让他先交5000元“保证金”才能查详细账单,他又怕又急,转了钱后对方继续要“解冻费”“信用修复金”,前后骗走近两万。
后来我们报警调查发现:这个平台根本不存在,所谓“贷款记录”是骗子伪造的,更可怕的是,他们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小李的身份信息,精准投放诈骗内容。
最终警方破获了一个跨省诈骗团伙,但被骗的钱大部分已被洗白,小李虽然没背上假债,但心理阴影很久才恢复。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恐惧是最容易被利用的情绪,而法律的意义,就是在你慌乱时,给你一根能抓住的绳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本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四倍,法院不予支持。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若发现身份被盗用于贷款,可依法追责。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
明确禁止恐吓、侮辱、骚扰无关第三人等不当催收行为。
收到“贷款严重逾期”短信,别第一反应就是羞愧或恐慌,你要明白:
真正的法律程序,从来不会从一条短信开始;真正的危机,也往往藏在情绪失控之后。
无论是误信诈骗、被冒名贷款,还是确实资金困难,都有合法途径解决,关键是要学会用法律思维去分析问题——
先核实,再沟通,最后行动。
你不是孤军奋战,国家有征信异议申诉机制,有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也有像我这样的律师愿意为你撑腰。
下次再看到那种吓人的短信,不妨对自己说一句:
“我不慌,我有办法。”
这才是成年人面对风险时,最体面的姿态。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基于真实办案经验提炼而成,旨在普及法律常识,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如遇具体纠纷,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获取个性化指导。
收到贷款严重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怎么应对才最稳?,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手机突然一震,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