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骗局+合法应对全攻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正刷手机,突然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连续逾期3天,剩余本金XX万元,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启动法律程序。” 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手心冒汗?脑子...
正吃着饭,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申请的贷款已连续逾期,将影响征信,请立即还款以免被起诉”,那一刻,心猛地一沉,筷子都差点掉桌上,可仔细一想,我最近根本没借过钱啊?这到底是诈骗,还是真出了问题?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一唠这个事儿,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条短信乱了阵脚,结果要么被骗子牵着鼻子走,要么错过了真正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咱得冷静、理性,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立马打客服、也不是赶紧还钱,而是——核实信息来源。
现在冒充金融机构发短信的骗局太多了,他们用的是伪基站、仿冒号码,甚至能精准叫出你的名字和身份证后几位,听起来特别“专业”,但目的只有一个:吓唬你,让你慌,然后诱导你点击链接、输入银行卡密码,或者加“客服”微信私下转账。
正规金融机构从不会通过短信直接催收,更不会要求你扫码或加私人联系方式还款,如果你不确定,最稳妥的方式是——主动拨打该机构官方客服电话(不是短信里的号码!)进行核实,比如某银行,官网客服是95XXX,那你就要自己查官网打过去问:“我收到一条逾期短信,想确认下是不是你们发的。”
第二步,查自己的信用报告。
很多人不知道,你可以每年免费查两次个人征信,打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云闪付”App,几分钟就能看到自己的信贷记录,如果上面根本没有这笔贷款,那基本可以确定是诈骗或身份被盗用了。
但如果真的查到了这笔贷款,而你又完全不记得申请过……那就得警惕了——你的身份信息可能被冒用了。
这时候别光着急,要立刻采取行动:
还有一个常见情况:你确实借过钱,但以为还清了,结果系统没更新,或者自动扣款失败导致“技术性逾期”,这种情况也不少见,这时候你要保留还款凭证(截图、转账记录),第一时间联系平台解释,并要求他们更正征信记录。
说到这儿,我想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以案说法:
去年有个客户李女士找到我,说她突然收到多家网贷平台的催收短信,称她名下有五笔合计18万元的贷款逾期,她吓得整夜睡不着,甚至怀疑自己丈夫背着她借钱,我们调取她的征信报告后发现,这些贷款全部是在半年内集中发生的,而且放款时间集中在深夜,IP地址都在外省。
更关键的是,所有合同签名都是电子签,但她从未在相关平台注册过账号,我们协助她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步向三家平台发起投诉,要求提供贷款申请时的完整验证记录(比如人脸识别视频、手机号实名认证等),结果其中两家无法提供有效证据,最终承认审核存在漏洞,主动撤销债务并删除不良征信记录。
这个案子最后不仅帮李女士洗清了冤屈,也推动了该平台加强风控流程,所以说,面对“被贷款”,不要沉默,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法条链接: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指出:“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若因信息泄露导致被冒名贷款,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并可依法追究其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也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律师总结:
一条“贷款逾期”短信,可能是虚惊一场,也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甚至是身份被盗用的信号,面对它,情绪解决不了问题,冲动只会落入圈套,我的建议很明确:
✅ 冷静核实,不轻信短信内容;
✅ 主动查征信,掌握事实依据;
✅ 遇到冒名贷款,立即报案+申诉+留证;
✅ 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身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被利用”,但只要保持清醒、懂得方法、敢于维权,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你不是孤军奋战,法律永远站在真相这一边。
下次再收到这种短信,不妨深呼吸一下,对自己说一句:“我不怕,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怎么应对最稳妥?,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正吃着饭,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申请的贷款已连续逾期,将影响征信,请立即还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