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满天飞,逾期不还会怎样?律师告诉你后果有多严重!
网贷逾期,真的只是“拖一拖”那么简单吗? 网贷平台遍地开花,借钱变得比买菜还容易,手指一点,几千几万秒到账,不少人因此沉迷于“借新还旧”的循环里,可一旦收入跟不上还款节奏,逾期就成了避不开的“噩梦”...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某天早上刷朋友圈,突然看到一条关于自己的“劲爆消息”:说你挪用公款、感情出轨、私生活混乱……可这些全是凭空捏造,更糟的是,这条信息正在被疯狂转发,朋友来问,同事侧目,连家人都开始怀疑你,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别慌,这不是电视剧,而是现实中越来越多人都可能遭遇的“网络暴力+名誉侵害”,我就以一个从业十几年的律师身份,跟你掏心窝子聊聊:被造谣了,到底该怎么应对?
得认清一件事:造谣不是“开玩笑”,而是违法行为,严重的甚至构成犯罪。很多人以为“我又没写名字”“我只是在群里说说”,就可以逃避责任,但法律不会因为你的“隐匿”而手下留情。
第一步:冷静取证,别冲动回怼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冲上去对骂,发朋友圈澄清,甚至人肉对方,这恰恰是大忌,情绪化的回应只会让事态升级,还可能让自己从“受害者”变成“互殴者”,正确的做法是:
证据链越完整,后续维权越有力,别嫌麻烦,现在多花十分钟,将来可能少打一年官司。
第二步:及时发声,掌握舆论主动权
沉默不是金,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你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发布一份简明、克制、有事实依据的声明。
“本人在网络平台发现多条关于我的不实言论,内容严重失实,已对我个人名誉造成恶劣影响,目前我已启动法律程序,相关证据已保全,请各位勿信谣、勿传谣,对于恶意造谣者,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注意语气要稳,不煽情、不攻击,只陈述事实和态度,这样既能安抚亲友,也能震慑造谣者。
第三步:果断出手,该报警就报警
很多人觉得“这点小事不值得报警”,但你要明白,造谣一旦形成规模,伤害是不可逆的,尤其是涉及侮辱、诽谤,且点击量超过一定数量(比如5000次转发),就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可处拘留或罚款;若情节严重,比如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或信息实际被点击超5000次、转发超500次,就可能触犯《刑法》第246条,构成诽谤罪,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
别犹豫,带上证据去派出所报案,如果警方认为不够刑事立案标准,也可以要求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为后续民事起诉铺路。
第四步:提起民事诉讼,索赔精神损失
就算对方没被追究刑事责任,你依然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维权,你可以主张:
法院会根据谣言传播范围、对你生活工作的影响程度、对方主观恶意等因素,酌情判赔,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因被前同事造谣“贪污”,导致被公司停职,最后法院判赔8万元精神损失费,还责令对方在三个平台首页连续三天发布道歉声明。
去年我接手一个案子:客户小林(化名)和前男友分手后,对方在多个社交群发布她“为了还贷出卖身体”的虚假信息,附带她的照片和工作单位,消息迅速扩散,她被公司暂停职务,一度抑郁住院。
我们第一时间做了证据公证,向平台申请披露用户信息,锁定发布者身份后立即报警,警方认定情节严重,以涉嫌诽谤罪立案侦查,我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法院判决对方公开道歉,并赔偿医疗费、误工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7.2万元,刑事案件也进入公诉程序,对方被判拘役四个月,缓刑六个月。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面对谣言,忍让只会助长恶行,依法反击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民法典》第1024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被造谣,不是“私事”,而是一场关于尊严与权利的战斗,你不需要完美无瑕才能维权,你只需要记得三件事:
这个世界不会自动为你主持公道,但只要你愿意站出来,法律就是你最硬的底气。
清者自清的时代过去了,现在的规则是:谁敢造谣,谁就得付出代价。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某天早上刷朋友圈,突然看到一条关于自己的“劲爆消息”:说你挪用公款、感情出轨、私生活混乱...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