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银行短信轰炸?别慌!3招教你稳住局面,避免征信塌房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半夜手机突然亮起,一条接一条的短信弹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您的信用记录。”“【XX银行】您的贷款已连续逾期15天,可能面临催收及法律措施。”...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凌晨两点,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冷冰冰的短信跳出来:“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紧接着第二天、第三天……每天十几条,从不同号码发来,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硬,甚至开始带上你的名字,“张先生,欠款不还,后果自负!”
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是不是要坐牢了?”“会不会被起诉?”“房子车子都要保不住了?”
别急,先深呼吸,作为一名处理过上百起消费贷纠纷的执业律师,我告诉你: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慌乱中做出错误决定。我就用最接地气的话,帮你理清思路,三步走,把烂摊子变成转机。
很多人一看到催收短信就崩溃,其实第一步不是慌,而是核实信息。
你得知道:
很多短信是系统自动发送的,内容夸大其词,目的就是吓你赶紧还钱。
已移交法务部门”,其实可能只是外包催收公司在唬人;“即将起诉”,但根本没走任何法律程序。
建议你第一时间登录官方APP或拨打客服电话,查清账单明细,别被短信牵着鼻子走。
很多人选择逃避,觉得“反正还不上,干脆不接电话”,这是大忌!
法律上讲,恶意逃避债务和暂时无力偿还,性质完全不同,前者可能涉及欺诈,后者只是民事纠纷。
正确做法是:主动联系贷款机构,说明真实情况。
比如你说:“最近失业/生病/家里出事,确实困难,但我有还款意愿,能不能申请延期、分期,或者减免部分罚息?”
很多正规金融机构都有“困难客户帮扶机制”,尤其是银保监会明确要求对受疫情影响等特殊群体提供人性化服务,只要你态度诚恳,提供相应证明(如失业证、医院诊断书),有很大概率能谈下来一个过渡方案。
我有个客户,网贷逾期4万多,被天天短信轰炸,吓得不敢出门,后来我指导他整理材料,主动跟平台协商,最终达成24期分期,还免了近万元罚息——你看,沟通永远比沉默有用。
如果对方不只是发短信,还开始骚扰你家人、发侮辱性信息、P图威胁,那就要注意了——这已经涉嫌违法!
根据《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和《民法典》相关规定,催收不得骚扰无关人员、不得使用恐吓、侮辱性语言、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立刻做三件事:
你欠的是钱,不是尊严,合法债务受法律保护,但非法催收也必须付出代价。
我的当事人小李,32岁,程序员,疫情后公司裁员,断收三个月,他在某消费金融公司有笔5万贷款,逾期60多天,每天收到十几条短信:“已立案调查”“将上门查封财产”,他一度想跑路。
我们介入后,第一件事是查合同——发现年化利率实际高达23.8%,接近法定保护上限;第二,指导他写了一份详细的经济困难说明,并附上离职证明和银行流水;第三,由我们律所出面,与机构正式沟通。
结果:对方撤销“法务介入”警告,同意分36期还款,前6个月只还利息,且不再发送催收短信,小李终于睡上了安稳觉。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面对逾期,专业应对比情绪崩溃更有用。
这些法条不是摆设,是你维权的“法律武器”。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谁还没个难的时候?
贷款本是为了改善生活,结果因为一时困境反被压得喘不过气,这不该是现代社会应有的信用惩戒逻辑。
作为律师,我不鼓励盲目借贷,但也反对一刀切的“欠钱就是坏人”思维。
真正的信用,不是永不逾期,而是在困境中依然选择面对、协商、承担责任。
如果你正被催收短信折磨,请记住这三点:
✅ 核实债务真实性,别被吓住;
✅ 主动沟通,争取合理宽限期;
✅ 遇到违法催收,果断取证维权。
人生不会因为一次逾期就毁掉,但你的应对方式,决定了它会不会变得更糟。
稳住,我们能赢。
—— 一名陪你直面风雨的律师朋友
贷款逾期被催收短信轰炸?别慌!3招教你稳住局面,避免雪上加霜,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凌晨两点,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冷冰冰的短信跳出来:“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