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贷逾期不还,真的会社死吗?
“这个月花呗又还不上了……”深夜的大学宿舍里,小张盯着手机屏幕上的还款提醒,额头冒出一层细汗,像他这样陷入网贷困局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用“分期乐”买新款手机、靠“借呗”凑聚餐费,甚至借“裸条贷”应急,可一旦逾期,催收电话、律师函、征信黑名单接踵而至。网贷逾期对大学生而言,远不止“多付点利息”那么简单,它可能引爆法律、信用、心理三重危机。
法律风险:你以为的“拖字诀”,其实是踩雷
许多大学生觉得:“平台不敢告我,大不了换个手机号!”但现实很残酷:
- 民事起诉: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逾期不还,平台可起诉要求偿还本金、利息及违约金,2023年杭州某法院判决一名大学生连本带利偿还2.3万元,因未执行被列入失信名单,连高铁票都无法购买。
- 刑事边界:若虚构资料骗取贷款(如伪造收入证明),可能触犯《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最高判无期徒刑。
关键点:平台不会因你是学生就手软,批量起诉已成行业常态。
信用风险:你的“未来通行证”正在被注销
“我只是逾期几天,至于上征信吗?”——至于!
- 央行征信系统已接入京东白条、微粒贷等主流平台,一次逾期记录可能保留5年,直接影响未来房贷、车贷甚至公务员政审。
- 更隐蔽的是大数据风控:部分网贷虽不上征信,但逾期数据会被共享至第三方机构,导致其他平台借款额度骤降。
真实案例:2022年,某211毕业生因大学期间网贷逾期记录,被心仪企业以“信用风险”为由拒发offer。
心理风险:催收的“软暴力”比高利贷更可怕
“再不还款,我们就联系你父母和辅导员!”——这是催收公司的标准话术。
- 爆通讯录、群发侮辱短信、伪造法院传票等行为涉嫌违法,但仍有机构顶风作案。
- 大学生普遍心理承受力弱,近年已发生多起因网贷催收导致的抑郁、自杀事件。
律师建议:止损比借贷更重要
- 立即停贷:以贷养贷是深渊,优先偿还年利率超过36%的违规平台(超出部分可主张无效)。
- 协商还款:主动联系平台说明困难,争取减免利息或分期,留存录音作为证据。
- 法律援助:遭遇暴力催收,立即报警并依据《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维权。
相关法条
-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按约定期限返还借款。
- 《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贷款,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不良信息自终止之日起保存5年。
小编总结
网贷如同“电子鸦片”,看似解了燃眉之急,实则透支未来。大学生缺乏稳定收入,一旦逾期,法律、信用、心理的连锁反应远超想象。与其幻想“平台会放过我”,不如记住:借钱时有多容易,还钱时就有多狼狈。
(本文案例均来自公开裁判文书,人物为化名)
大学生网贷逾期不还,真的会社死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逾期1年还能买车吗?律师帮你解开信用困局!
« 上一篇2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