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老赖多不多?借钱不还成常态?普通人如何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朋友张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信誓旦旦“下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就是半年、一年,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人影都找不着?更扎心的是,这种事在江门——这座原本安逸宜居的小城,竟然越来越常见。 不是我危言耸听...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亲戚一句“手头紧,周转几天”,借走几万块,结果一拖就是两三年,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见面装傻充愣,你说翻脸吧,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人;不提吧,自己日子又过得紧巴巴,这时候你心里肯定嘀咕:这算不算犯法?难道法律就拿这种“老赖亲戚”没办法?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亲戚借钱不还,到底犯不犯法?能不能告?会不会伤感情?法律到底站哪边?

先说一个很多人误解的点:欠钱本身不等于犯罪,也就是说,光是“不还钱”这个行为,不会直接让你坐牢,但!这不代表你可以心安理得当老赖。
关键要看——有没有“非法占有”的意图?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如果是,那性质就变了。
比如你表哥借了5万说开店,结果钱一到账就去赌球输光了,之后消失不见,这种就可能涉嫌“诈骗”,但如果他确实创业失败,暂时没钱,一直沟通协商,哪怕拖着,也属于民事纠纷,不构成刑事犯罪。
亲戚借钱不还,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民事债务纠纷,归法院管,不归公安局抓人,但这绝不意味着“没事”。
很多人纠结:“他是我亲叔/姑/舅,我去告他,以后怎么见面?”
可你想过没有:是你先选择信任,他却用失信践踏这份亲情。
法律从来不因为对方是亲戚就网开一面。白纸黑字的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证据,只要齐全,哪怕对方是你亲爹,法院照样判他还钱。
更狠的是,一旦判决生效他还拒不执行,名字就会被挂上“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黑名单”,后果有多严重?
你看,法律的牙齿,从来不是摆设。
2021年,浙江温州有个真实案例,张某和堂哥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2016年堂哥说要买房缺首付,向他借了8万元,口头承诺一年内还清。
结果一拖再拖,五年间张某多次催要,堂哥先是推脱“房贷压力大”,后来干脆不回消息,最离谱的是,张某发现堂哥居然换了新车,朋友圈晒旅游照片。
忍无可忍,张某整理了当年的银行转账记录、微信聊天中对方承认借款的内容,以及两次通话录音(明确提到“那8万迟早会还”),一纸诉状将堂哥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后认为:双方存在真实借贷关系,被告无正当理由长期拖欠,判决其限期归还本金及逾期利息,判决生效后,堂哥仍不履行,法院依法将其纳入失信名单,并冻结其银行卡。
堂哥因无法贷款买车,主动联系张某还款,还当面道歉。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亲情不该成为老赖的保护伞,证据才是维权的底气。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只要有证据,谁都能告。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
失信被执行人将被限制高消费行为,包括乘坐飞机、高铁、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等。
作为律师,我见过太多因为“抹不开面子”而放弃维权的当事人,他们不是不懂法,而是怕伤感情、怕被人说“斤斤计较”。
但我想说:真正的亲情,经得起法律的考验。
一个连钱都不还的亲戚,真的值得你一直容忍吗?
借钱不还,不是小事,它背后是对诚信的践踏,是对信任的背叛,你可以选择不起诉,但绝不能放弃保留证据、主张权利。
记住三句话:
法律从不鼓励仇恨,但它永远站在守约者这一边。
别让你的好心,成了别人赖账的底气。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亲戚一句“手头紧,周转几天”,借走几万块,结果一拖就是两三年,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见面装...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