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校园欺凌?孩子被欺负了家长该怎么办?
接孩子放学时,发现他书包带断了,却支支吾吾说是自己不小心弄坏的?或者某天突然发现孩子开始抗拒上学,晚上做噩梦、情绪低落,却死活不肯说原因?这些,可能不是“孩子太敏感”,而是校园欺凌正在悄悄发生。 我...
说实话,每次听到“校园欺凌”这四个字,我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它不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来得猛烈却短暂;更像是一场持续的阴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孩子的自信、尊严和心理健康,很多家长一开始总觉得“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可当某一天发现孩子突然沉默寡言、害怕上学、身上有不明伤痕时,才意识到:原来那不是“打闹”,是欺凌。
那么问题来了——校园欺凌到底该怎么办?孩子被欺负了,家长究竟该怎么应对?

咱们得认清一个现实:欺凌不是“小事”,也不是“成长必经之路”。它是一种带有权力不对等性质的伤害行为,可能是身体上的殴打推搡,也可能是语言上的羞辱嘲讽,甚至是社交孤立、网络暴力,这些行为一旦形成模式,就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抑郁、自残或极端事件。
面对校园欺凌,第一步是“看见”和“相信”。
很多孩子不敢说,是因为怕被说“小题大做”,怕报复,或者觉得说了也没用,作为家长,一定要耐心观察孩子的变化:是不是突然不爱说话了?书包常破?找借口不去上学?晚上做噩梦?这些都可能是信号,一旦察觉异常,别急着批评或否定,而是要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轻声问:“最近在学校,有没有让你不舒服的事?”
如果孩子终于开口说了,—你的反应决定了他未来敢不敢再求助。别说“你怎么不躲开?”“你为什么偏偏是你被欺负?”这种话,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表达支持,“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站在你这边。”然后稳住情绪,收集证据:时间、地点、谁参与、有没有目击者、有没有聊天记录或照片视频。
第二步是“沟通与介入”。
先和班主任沟通,态度要坚定但理性,不要一上来就冲到学校大吵大闹,那样容易激化矛盾,反而让孩子处境更难,可以这样说:“我家孩子最近情绪很低落,他说在班上被同学多次取外号、推搡,我们很担心,想请您帮忙了解情况,看看能不能一起解决。”
如果老师不重视,或者问题没有改善,那就升级到学校德育处、校长,甚至教育局,必要时,可以书面提交《情况说明》,留下沟通痕迹,现在不少学校都有防欺凌机制,你越正式,他们越不敢敷衍。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法律手段必须跟上。
很多人以为“孩子之间的事,警察不管”,错!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欺凌行为如果达到一定程度,是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尤其是涉及殴打、威胁、传播隐私、网络诽谤等,公安机关完全可以介入,哪怕对方是未成年人,也不等于“无法可管”。
从2021年《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实施以来,学校对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处置责任被明确写入法规,也就是说,如果学校明知欺凌存在却不处理,是要承担管理失职责任的。
以案说法:
2023年,江苏某初中一名女生长期被三名同班同学排挤、辱骂,甚至被拍下换衣服的视频发到小群里传播,起初她不敢告诉父母,直到出现自残倾向才被发现,家长调取监控、保存聊天记录后向学校和警方报案,涉事学生被转学处理,其中两名年满14周岁的学生因涉嫌侮辱罪被警方训诫,学校分管副校长被通报批评,法院在后续民事诉讼中判决学校承担部分精神损害赔偿,理由是“未尽到教育管理和及时干预义务”。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沉默换不来和平,行动才能止损。每一份证据、每一次正式沟通,都是在为孩子筑起法律的防护墙。
法条链接:
律师总结:
校园欺凌从来不是“孩子间的玩笑”,而是一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阻断的伤害链,作为家长,你要做的不只是安慰,更是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和最理性的代言人,发现问题,别犹豫;收集证据,别心软;依法维权,别退缩,你今天的每一步行动,都在教会孩子:这个世界或许有黑暗,但正义从不缺席。
别让沉默成为纵容,也别让爱停留在口头,面对欺凌,勇敢站出来,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校园欺凌怎么办?孩子被欺负了家长该怎么做?,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说实话,每次听到“校园欺凌”这四个字,我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它不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来得猛烈却短暂;更像是一...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