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就是诈骗?老赖行为何时踩进刑事雷区?
朋友开口借钱,说得情真意切,信誓旦旦说一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影都找不着了?你气得牙痒痒,心里直犯嘀咕:“这算不算诈骗?能不能报警抓他?”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一件事:欠...
好心借了几万块给朋友,当初说得信誓旦旦“下个月一定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连人都找不着了,你气得咬牙切齿,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不就是诈骗吗?赶紧去派出所报案,让他坐牢!
可现实往往是,警察听完你的陈述后,摇摇头说:“这是民事纠纷,建议你去法院起诉。”
那一刻,你可能懵了:明明是骗我钱跑路,怎么就不算诈骗?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一件事:老赖借钱不还,到底能不能告他诈骗?
很多人搞混了一个基本概念:欠钱不还,属于“赖账”;而诈骗,是“从头到尾都在骗”。
法律上讲,诈骗罪的核心在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借钱的时候,压根就没打算还,而且用了假身份、假理由、假资产做担保,那才有可能构成诈骗。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张三说自己公司资金周转困难,要借5万应急,承诺一个月内归还,并写了借条,结果到期后他失联了,但查证发现,他确实有公司,也真遇到了经营问题,只是后来破产无力偿还——这属于民事借贷纠纷,不是诈骗。
李四呢?他根本没工作,伪造房产证作抵押,编造自己要开连锁餐厅,一口气向多人借款几十万,拿到钱后立刻挥霍一空,换手机号消失——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被认定为诈骗。
所以你看,重点不在“还不还”,而在于“借的时候是不是真心想借”。
如果你怀疑对方涉嫌诈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收集证据:
借款时是否虚构身份或职业?
比如冒充公务员、企业高管,或者用假身份证信息。
是否有虚假担保或抵押?
比如拿一张伪造的房产证、车辆登记证作抵押。
借款理由是否明显虚假?
比如说母亲重病急需手术费,结果根本没有就医记录。
资金用途是否与承诺严重不符?
承诺用于生意周转,结果全拿去赌博、买奢侈品。
事后是否有逃避还款的行为?
比如突然注销联系方式、转移财产、更换住址且不告知债权人。
这些细节拼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说服警方立案侦查。
2022年,杭州一位王女士接到前同事李某的求助电话,称母亲突发尿毒症,急需80万做肾移植手术,李某提供了医院缴费单、医保卡复印件,甚至拉了个“主治医生”的微信让王女士确认,出于信任,王女士东拼西凑借出80万,签了借条,约定半年内还清。
结果半年过去,李某失联,王女士去医院查询,发现根本没有这位病人,报警后,警方调取银行流水发现,李某收到钱当天就转走用于还赌债和购买奢侈品,李某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这个案子之所以能立成刑事案件,不是因为“不还钱”,而是因为:
✅ 虚构病情
✅ 伪造医疗文件
✅ 借款目的与实际用途完全不符
✅ 有明显的非法占有意图
这就是典型的“以借为名,行骗之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一般三千元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
行为人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携带钱款逃匿、将资金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等,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也就是说,光是“还不起”不算犯罪,“不想还+骗手段”才是关键。
如果你遇到老赖,别一上来就喊“我要报警抓他”,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被警方劝返,作为专业律师,我建议你这样做:
记住一句话:法律保护的是理性维权的人,而不是情绪失控的受害者。
借钱本是情分,还钱才是本分,当情分没了,就要学会用法律守住底线,别让善良,成了别人收割的镰刀。
作者 | 张律(执业律师 · 专注民商事与刑事交叉案件)
本文为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遇债务纠纷,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制定个性化维权方案。
好心借了几万块给朋友,当初说得信誓旦旦“下个月一定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最后连人都找不着了,...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