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借钱不还?老赖横行,你的钱还能要回来吗?
快过年了,家里等着用钱,亲戚朋友催着还款,可你自己借出去的钱呢?对方电话不接、微信不回,见面就装傻充愣,一句“等发了工资就还”拖了三个月还没影儿,更离谱的是,人家朋友圈天天晒旅游、发红包、吃大餐,就是...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亲戚、邻居、发小,张口就是几千几万:“兄弟,周转一下,月底就还!”你一咬牙,心一软,钱借出去了,结果呢?月底没影,下个月推下下个月,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见面装不认识——最后你发现,这哪是借钱,这是送钱啊!
最近在福建漳州的洋美村,类似的事儿越来越多,村里人情味浓,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谁家办酒席、盖房子、孩子上学,互相帮衬本是常事,可偏偏有些人,把这份信任当成提款机,借了钱就跟蒸发了一样,有人借三万块说是给孩子交学费,结果人家孩子都毕业了,钱一分没还;还有人借五万说做生意,转头就把钱拿去赌博输了个精光……最离谱的是,债主上门讨债,对方居然冷笑一句:“有本事你去告我啊,我又不是不认账!”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气?但问题来了:这种“熟人老赖”,我们真的就拿他们没办法了吗?
很多人之所以忍气吞声,是因为怕撕破脸、怕麻烦、怕打官司成本高,可你想过没有?你不追,他永远不还;你不闹,他就当你是提款机,法律不是摆设,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哪怕他是你亲哥,只要白纸黑字写了借条,或者有转账记录、聊天记录,你就握住了主动权。
我经常跟当事人说一句话:“善良要有锋芒,帮忙也要留痕。”
借钱前不妨多问一句:“要不要写个借条?”
转账时别用现金,一定要走银行或微信支付宝,备注清楚“借款”。
聊天记录里,让他亲口承认“我借了你两万,下月还”——这些,都是将来打官司的“子弹”。
有些人会说:“他又不是没钱,就是赖着不还!”对,这就是典型的“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偿还”,法律上叫“恶意逃债”,这种人,法院可以冻结银行卡、列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坐不了高铁、住不了星级酒店,孩子上私立学校都可能受影响,你说他怕不怕?
更狠一点的,如果证据确凿,对方还转移财产、假装破产,那已经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分分钟从民事纠纷升级成刑事案件,进去吃几年牢饭也不是不可能。
以案说法:洋美村李大姐的维权之路
去年,洋美村的李大姐借给邻居陈某2.8万元,说是儿子娶媳妇急用,两人打了借条,约定半年内还清,结果半年过去了,陈某不仅没还钱,还把自家老房过户给了儿子,自己搬去城里住,电话拉黑,微信删好友。
李大姐一开始不敢告,怕伤和气,后来实在气不过,在律师帮助下收集了借条、银行转账记录、微信聊天截图(里面有陈某亲口说“钱一定还”),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陈某还款并支付利息。
可判决下来后,陈某还是不还,李大姐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查到他名下已无财产,但发现房产转移时间就在借款逾期后一个月,明显是逃避债务,法院认定该房产转让无效,依法查封拍卖,并将陈某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三个月后,李大姐终于拿回了本金和利息。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别怕打官司,也别轻信口头承诺,只要证据扎实,法律一定会为你撑腰。
法条链接:
律师总结:
在洋美村这样的熟人社会里,借钱不还往往披着“人情”的外衣,实则是在消耗最珍贵的信任,作为律师,我想说的是:维护权益不是翻脸,而是守住底线。
你可以选择善良,但不能没有防备;你可以愿意帮忙,但必须留下证据。
面对“老赖”,沉默就是纵容,拿起法律武器,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让守信的人不再受伤,让失信的人付出代价。
每一份借条,都是对诚信的守护;每一次维权,都是对公平的捍卫。
下次再有人找你借钱,请记得——好心,也要有方法。
借钱给熟人不还怎么办?洋美村老赖横行,血汗钱还能要回来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亲戚、邻居、发小,张口就是几千几万:“兄弟,周转一下,月底就还!”你一咬牙,心一软,钱借出...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