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断绝父子关系?法律上行得通吗?亲情能一刀两断吗?
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因为一句口角、一场积怨、一次彻底的失望,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受够了,我要和我爸(或我妈)断绝关系”? 这话听起来很解气,像武侠小说里一拍两散、恩断义绝的桥段,可现实不是小说,...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深夜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手机屏幕亮着,却不知道该打给谁,也许你和父亲之间的裂痕已经深到连一句“吃饭了吗”都说不出口;也许从小到大,他的冷漠、控制、暴力或缺席早已在你心里刻下深深的伤痕,你开始问自己:能不能干脆一刀两断?法律上,我能和我爸彻底脱离关系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但背后藏着太多现实的挣扎,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我要和我爸断绝父女关系”,甚至有人晒出所谓的“断绝书”、“公证声明”,可问题是——这种“断绝”真的有法律效力吗?
我告诉你一个真相: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下,父母子女之间的血亲关系是无法通过协议、声明或公证来解除的,它不是一份合同,签了就能作废,它是与生俱来的、法定的身份关系,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你说:“可是他从来没尽过父亲的责任!”
我说:“我理解。”
你说:“他打我骂我,还干涉我的婚姻!”
我说:“这太痛了。”
但法律不会因为情感破裂就允许你“注销”这段关系,哪怕你们十几年没见面,哪怕他在你出生后就消失,哪怕他现在躺在病床上需要你赡养——你们之间那条由DNA和法律共同维系的纽带,依然存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毫无办法。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两个概念:身份关系 vs. 法律义务。
血缘上的父女关系不能断,但你可以选择情感上的疏离、生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切割。
可一旦涉及到法律义务,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根据《民法典》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尤其是当父母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时,如果你的父亲将来生活困难,向法院起诉要求你支付赡养费,即使你们多年不来往,法院仍可能判决你承担相应费用——除非你能证明他严重侵害了你的合法权益,比如长期家暴、虐待、遗弃等情形。
这时候,“断绝关系”虽然不能写进判决书,但你可以用证据告诉法官:这份亲情,早就被他自己亲手毁掉了。
2021年,江苏有一位女儿小林(化名),因自幼遭受父亲家暴,成年后便与其断绝往来,父亲年近七旬,体弱多病,无收入来源,于是将女儿告上法庭,要求每月支付1500元赡养费。
小林拿出童年时期医院的伤情记录、报警回执、居委会调解材料,证明父亲曾多次对她实施肢体暴力,并长期酗酒不管家庭,最终法院认定:虽然父女关系不可解除,但父亲未履行抚养义务且存在严重过错,酌情减轻女儿的赡养责任,判决其每月支付600元。
这个案子说明什么?
法律不会轻易豁免赡养义务,但它会倾听伤痕的声音。情感可以割舍,责任可以调整,但完全“清零”,几乎不可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
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这意味着无论出身如何,亲子关系一经确认,即受法律约束。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六十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权请求支付抚养费;反之,子女也应在能力范围内承担赡养责任。
法律上的“解除亲子关系”仅适用于拟制血亲,比如养父母与养子女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协议或诉讼解除收养关系,但对于亲生父母子女,目前我国法律并未设立“断绝血亲”的制度。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正站在亲情的悬崖边,想要跳下去换一个没有痛苦的人生,请先停下来听我说几句真心话。
你不需要原谅他,也不必强迫自己去爱。
你可以不接他的电话,可以不回他的消息,可以在心里为这段关系画上句号。
你可以搬得远远的,建立自己的新生活,找心理咨询师疗愈创伤,也可以写下永远不会寄出的信,把委屈和愤怒都倒出来。
但请记住:
👉 法律意义上的“断绝父女关系”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 而情感上的自我解放,才是你真正该追求的目标。
最勇敢的事不是撕破脸,而是带着伤痕继续前行,却不让过去的阴影掌控你未来的光。
如果你担心将来被索要赡养费,建议提前保留好相关证据:家暴记录、录音、证人证言、心理诊断报告等,万一走到诉讼那一步,这些都可能成为减轻责任的关键依据。
最后送你一句话:
血缘绑得住身份,却绑不住心,你不欠他一个称呼,也不欠他一段强撑的关系,你可以远离,可以沉默,也可以在合适的距离里,活出属于自己的尊严。
这条路很难,但我陪你一起走。
父女关系能断绝吗?亲情走到了尽头还能回头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深夜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手机屏幕亮着,却不知道该打给谁,也许你和父亲之间的裂痕已经深到连...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