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借钱不还,到底是欠钱不还还是诈骗?关键看这一点!

金融债务35秒前1

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得比唱得好听,月底一定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影都找不着?更气人的是,他一边欠着你钱不还,一边朋友圈晒新车、发旅游照,活得比谁都潇洒,这时候你心里肯定在想:这人是不是老赖?他这样算不算诈骗?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老赖”借钱不还,到底只是民事纠纷,还是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老赖借钱不还,到底是欠钱不还还是诈骗?关键看这一点!


借钱不还 ≠ 诈骗,关键看“有没有骗的故意”

很多人一听“借钱不还”,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诈骗吗?”但法律上可不是这么简单划等号的。

咱们先搞清楚一个基本逻辑:
普通的债务纠纷,属于民事问题;而诈骗,是刑事犯罪。

两者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借钱的时候,对方有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 A因为孩子生病,实在没钱,向你借了8000块,当时承诺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后来公司裁员,他失业了,一直还不上,这种叫“无力偿还”,是典型的民事借贷纠纷,你可以去法院起诉他,申请强制执行,但他不构成诈骗。

  • B呢,压根没工作,也没收入来源,却谎称自己开公司、做项目,编造各种理由向你借钱,拿到钱后立马换手机号、搬走、挥霍一空,这种就是典型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这就可能构成诈骗罪。

所以你看,同样是“借钱不还”,背后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完全不同,法律定性也天差地别。


以案说法:那个“创业失败”的朋友,真的冤吗?

2021年,杭州有个案子挺典型,张某自称正在开发一款APP,前景广阔,急需资金周转,陆续向三位朋友借款共计15万元,并出具了借条,承诺半年内连本带息归还。

可半年过去,张某音讯全无,后来朋友们发现,他根本没做任何项目,借来的钱全拿去还赌债和高消费了,更离谱的是,他在借钱期间还注册了多家空壳公司,伪造合同骗更多人投资。

警方介入调查,法院认定张某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判决其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万元。

这个案子说明什么?
即便写了借条、约定了还款时间,也不能掩盖“一开始就想骗钱”的本质,只要有证据证明对方借钱时就根本没能力还,也没真实用途,纯粹是为了挥霍或填补其他窟窿,那就不是“老赖”那么简单了,而是触犯刑法的诈骗行为。


法条链接:哪些情形会被认定为“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明确指出:

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应重点审查行为人是否存在以下情形:

  • 编造虚假理由或身份借款;
  • 明知无偿还能力仍大量借款;
  • 将借款用于赌博、挥霍等非正当用途;
  • 借款后逃匿、失联、拒绝沟通;
  • 使用虚假担保或抵押物。

换句话说,如果你能收集到这些方面的证据,比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撒谎的录音、资金流向等,就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律师总结:别让“讲情义”变成“被白嫖”

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不好意思追债”“怕伤感情”而选择忍气吞声,但我想说一句扎心的话:你的善良,不该成为别人钻空子的理由。

面对“老赖”,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愤怒,而是冷静判断:

✅ 对方是真困难,还是装可怜?
✅ 借钱时说的话,有没有明显夸大或造假?
✅ 钱到底去哪儿了?有没有挥霍或转移资产?
✅ 事后态度如何?是积极协商,还是直接消失?

如果是前者,可以通过调解、诉讼等民事途径维权;如果是后者,别犹豫,保留证据,直接报警!

法律不会因为你曾经相信一个人而原谅你不懂保护自己。
真正的成熟,是在保持善意的同时,学会用法律武装自己。

下次再有人开口借钱,请多留个心眼;
如果已经被坑了,也别认栽,拿起法律武器,该要的,一分都不能少。

——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而蓄意诈骗,法理难容。

老赖借钱不还,到底是欠钱不还还是诈骗?关键看这一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请律师开庭有什么用?开庭前该准备什么?
« 上一篇2分钟前
×
14
2025 11

老赖借钱不还,到底是欠钱不还还是诈骗?关键看这一点!

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得比唱得好听,月底一定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影都找不着?更气人的是,他一边...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