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借钱不还,到底是欠钱还是诈骗?一文说清界限在哪!
朋友信誓旦旦地说“就借一阵子,月底一定还”,结果转头就把你拉黑了;亲戚拍着胸脯保证“等工程款到账马上还你”,结果几年过去人影都没见着,这时候,愤怒、委屈、不甘一股脑涌上来——这不就是骗子吗?他是不是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借给朋友几千块,说好下个月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最后连人都找不着了,更气人的是,他还活得挺滋润,朋友圈天天晒吃喝玩乐,你心里憋屈,却又无可奈何:“我又不是银行,能去法院告他吗?值当为这点钱走法律程序?”
可你知道吗?这种“小金额欠款没人管”的心理,正在悄悄助长一种社会现象——老赖横行背后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原本是犯罪学里的一个理论:如果一栋楼有一扇窗户破了没人修,很快其他窗户也会被砸;如果街头有垃圾没人清理,很快整条街都会变脏,它讲的是:微小的失序一旦被纵容,就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把这个逻辑放到借钱不还这件事上,你会发现惊人的一致性:
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在无形中传递了一个信号:只要我不还钱,又不犯法,你就拿我没办法,久而久之,守信的人反而成了“傻子”,失信的人却活得风生水起。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姐和王哥是发小,感情一直很好,王哥做生意周转困难,向李姐借了3万块,写了借条,约定半年内还清,结果一年过去了,一分钱没还,李姐催了几次,王哥不是推说“账没到账”,就是直接失联。
李姐一开始不想闹僵,心想“等他缓过来再说”,可后来她发现,王哥不仅没还钱,还在朋友圈晒新车、出国旅游,她终于寒了心,委托我们起诉。
法院判决很明确:有借条、有转账记录,借贷关系成立,必须还钱,可问题来了——王哥名下没房没车,银行卡也只有几百块,执行陷入僵局。
但关键在于,我们申请把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俗称的“老赖黑名单”,这一招见效了:他没法坐高铁、没法贷款、孩子上学都受影响,三个月后,他主动联系李姐,分期还清了欠款。
这个案子让我印象深刻,不是因为金额大,而是因为它太典型了——很多人不是还不起,而是知道你不会动真格,只要你不出手,他就永远装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明确规定: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进行信用惩戒。
也就是说,哪怕只借了三千块,只要证据齐全,你就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法院不会因为你标的额小就拒绝立案,更不会因为你“怕伤感情”就替你原谅对方。
很多人问我:“律师,为了几千块打官司,值得吗?”
我的回答从来都是:值得。
不是为了那点钱,而是为了守住两个东西:
一个是规则——借钱要还,这是社会运转的基石;
另一个是尊严——你有权被尊重,而不是被当成提款机。
面对老赖,忍让换不来感恩,只会换来得寸进尺。
你可以选择不起诉,但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你不追究,是因为情分;你追究,是你的权利。
每一次对失信行为的纵容,都是在给自己的未来埋雷。
别让那一扇没修的“破窗”,最终毁掉你对人性的信任。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借给朋友几千块,说好下个月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最后连人都找不着了,更气...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