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借钱不还,到底算欠债还是诈骗?搞不清可能吃大亏!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得信誓旦旦“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半年过去,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影都找不着,你气得牙痒痒,心想:“这不就是诈骗吗?怎么警察不管?” 别急,今天咱们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信誓旦旦地说:“就借两万,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影都找不着,你气得咬牙切齿,心想:这不就是诈骗吗?报警警察却说:“这是民事纠纷,去法院起诉吧。”这时候你是不是特别困惑:明明是骗我钱,怎么就不算犯罪?
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老赖借钱不还,到底是民事违约,还是刑事诈骗?

很多人搞混了一个基本概念:欠钱不还是道德问题或民事责任,而诈骗是刑事犯罪,两者性质完全不同,处理方式也天差地别。
举个简单的比喻:
你把伞借给同事,他说下周还,结果忘了还,或者故意拖延——这是“不守信用”。
但如果他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打算还,纯粹是为了骗走你的伞,甚至转手卖了钱花掉——这就涉嫌“诈骗”。
判断是否构成诈骗,核心不在“还不还”,而在于借钱时有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也就是说:
我们常说的“老赖”,通常是指那些有能力履行却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人,这种行为虽然可恶,但一般仍属于民事执行范畴,顶多被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名单,甚至司法拘留15天。
但注意!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就可能触碰刑法红线:
这些行为一旦查实,说明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公安机关就可能立案侦查,以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很多人愤怒地说:“他肯定一开始就想骗我!”但法律讲的是证据,不是感觉。
你要想让警方介入刑事程序,必须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对方借款时就有诈骗故意。
没有这些,光靠一句“他答应还的”,法院只会认定为民间借贷纠纷。
2021年,杭州的张先生借给多年好友李某8万元用于“孩子出国留学”,李某提供了工作证明和房产证复印件,还写了借条,可半年后,李某失联,张先生才发现所谓的“房产”早已抵押给银行,工作证明也是伪造的,更离谱的是,警方调查发现,李某在过去一年内向至少6人借款超50万,全部用于网络赌博。
法院认定李某在借款时已背负巨额债务,且虚构事实、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五万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不是所有老赖都构成诈骗,但当“借”只是幌子,“骗”才是目的时,法律绝不会姑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
判断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应结合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借款用途、事后表现等因素综合认定。
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被熟人骗钱”而情绪崩溃,恨不得马上送对方进监狱,但我要提醒你:愤怒可以理解,但维权必须依法。
如果你遇到借钱不还的情况,请记住三步走:
最后强调一点:法律保护的是合法权益,而不是道德审判,老赖可恨,但只有用对方法、找准路径,才能真正拿回属于你的钱。
别再问“为什么不抓他?”
而是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准备好打赢这场仗的证据?”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文由资深律师原创撰写,旨在普及法律常识,不构成个案法律建议,如遇具体纠纷,请咨询专业律师。
老赖借钱不还,到底算不算诈骗?别再被欠钱不还四个字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信誓旦旦地说:“就借两万,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再拖,电话不接、微信拉黑,...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