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扣税怎么算?搞懂这几点,到手工资不再缩水!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看着银行短信里那个数字,总觉得比自己算的少了一截?明明合同上写的是月薪一万二,怎么实际到账才八千出头?别急,不是公司“偷钱”,也不是财务算错,大概率是你没搞明白...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个月发工资那天,满心期待地打开银行短信,结果一看数字:“嗯?怎么又少了这么多?”明明工资没变,可实际到账的金额却总比预期低一截,这时候你心里可能就嘀咕了:到底是谁动了我的钱?又是怎么扣的税?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把工资扣税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经常被朋友、客户问到这个问题——不是他们不懂数学,而是税法里的术语太绕,公式看着像天书,但其实,只要掌握几个关键点,你自己就能算明白!

很多人以为个税是按月单独计算的,比如这个月赚1万就按1万的标准扣税,错!现在实行的是累计预扣法,这是2019年新个税法改革后的大变化。
简单说就是:税务局不是只看当月收入,而是从年初开始累加你的收入,再减去各种扣除项,然后根据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税率表一步步往前推。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设小李月薪1.5万元,五险一金每月扣2000元,还有专项附加扣除(比如租房+赡养老人)共2000元,那么他每个月能扣除的免税部分是:
合计可扣除:9000元
所以小李每月应纳税所得额 = 15000 - 9000 =6000元
但这还不直接乘税率!因为要用“累计法”。
第一个月:
第二个月:
你会发现前几个月税很少,甚至有些人头三个月都不用交税,但到了年底奖金一发、收入累计上去,税率跳档,突然某个月扣税猛增——这不是公司坑你,是系统自动算的。
起征点和社保公积金
每月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是底线,加上你实际缴纳的“三险一金”,这部分都是免税的,所以如果你公积金缴得多,反而能合法节税。
专项附加扣除别忘了填!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省钱神器”,包括:
这些加起来一年能省几千块税!但前提是你要在“个人所得税APP”里如实填报,否则系统默认不扣。
我有个客户老王,在一家外企做技术主管,年薪30万左右,平时月薪2万,年底拿6万奖金,去年12月发工资时发现被扣了将近8000块个税,吓了一跳,跑来问我是不是财务搞错了。
我们一查才发现:原来他年初换了工作,新单位不知道他之前已经有一段收入记录,导致累计应纳税所得额从零重新计算,结果12月一次性补缴了大量税款。
后来我们帮他做了年度汇算清缴,把全年收入合并申报,发现多缴了近4000元税,通过退税申请,这笔钱几个月后原路退回。
这就是典型的“预扣不准 + 信息断层”导致的问题,也提醒大家:每年3月到6月一定要记得登录个税APP做汇算清缴,该退的退,该补的补,才能真正实现“多退少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关于延续实施全年一次性奖金等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30号)规定: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优惠政策延续至2027年12月31日。
说到底,工资扣税不是黑箱操作,而是一套有章可循的法律机制,你不需要成为税务专家,但至少要明白三件事:
✅ 别让该享的优惠“躺在手机里”——及时填报专项附加扣除;
✅ 别被“预扣税”吓到——年底税多可能是正常现象,次年可退税;
✅ 每年一次的汇算清缴,是你维权和省钱的重要机会,千万别错过!
记住一句话:你不理税,税就理你。主动了解规则,才能让每一分辛苦钱都落进自己的口袋。
下次发工资前,不妨打开个税APP看一看、算一算,当你看清了每一分钱的去向,那种踏实感,远比盲目焦虑强得多。
工资扣税怎么算?搞懂这几点,到手工资不再缩水!,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个月发工资那天,满心期待地打开银行短信,结果一看数字:“嗯?怎么又少了这么多?”明明工...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