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拖欠工资还耍赖?强制执行这招到底有多狠?职工的血汗钱能顺利拿回来吗?企业又会面临啥后果?
咱们打工人辛辛苦苦上班,图的就是按月拿到那份沉甸甸的工资,养家糊口,改善生活,可偏偏有些老板,揣着明白装糊涂,想尽办法拖欠职工工资,让大家的血汗钱打了水漂,遇上这种糟心事,很多工友可能会觉得无助又愤怒...
朋友张口借两万,说“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就是一年半载,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见面装不认识?更气人的是,人家日子照常过,车子换新的,房子装修得锃亮——偏偏就是不还你那点血汗钱。
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报警!让他坐牢!”可现实往往是,警察一问情况,摆摆手说:“这是民事纠纷,去法院起诉吧。”于是你辛辛苦苦准备材料、打官司、胜诉了,结果对方还是赖着不还,你以为这就完了?不,这才刚刚开始。

真正让老赖瑟瑟发抖的,不是判决书,而是强制执行这四个字。
很多人以为,法院判你还钱,对方就得乖乖掏钱,错!法院的判决只是“确认权利”,真正把钱从老赖口袋里掏出来,靠的是强制执行程序。
一旦你拿着生效判决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就会启动一系列“硬核操作”:
我见过一个案子,被执行人表面上穷得叮当响,实际上用别人的身份开了五六张银行卡,每月收入三四万全走账外,执行法官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他频繁在高档餐厅消费、给孩子报国际夏令营,最终以拒执罪移送公安,人进去后第三天家属就把钱全额还清了。
2021年,杭州的李先生借给合伙人王某50万元做项目,约定一年内归还,结果项目黄了,王某也消失了,李先生起诉获胜,但王某名下“无房无车无存款”,执行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李先生几乎放弃时,执行法官调取了王某近两年的微信支付流水,发现他每月都有固定金额转入其母亲账户,用于支付房贷和日常开销,经过调查,这套房子虽登记在母亲名下,但首付款和贷款均由王某实际承担。
法院认定该房产属于“变相隐匿财产”,依法查封并启动拍卖程序,将王某列入失信名单,限制一切高消费行为,不到两个月,王某主动联系法院要求还款,一次性结清本息共计62万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现在的执行手段,早已不是“查不动产”这么简单,数字时代的每一笔转账、每一次消费,都可能成为突破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不得有以下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如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别小看这些条文,它们是法院执行局手中最锋利的刀。
作为处理过上百起民间借贷纠纷的律师,我想告诉你一句实在话:起诉容易,执行难,但绝不等于没辙。
很多债权人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是因为他们以为“胜诉=到账”,其实不然,真正的维权之路,在判决之后才刚刚开始。
你要做的,不只是把判决书收好,更要主动配合法院提供线索:对方的工作单位、常用银行账号、房产信息、甚至社交平台晒出的消费记录——这些都是执行的关键突破口。
法院不是你的私人催收团队,它需要你提供“弹药”,才能精准打击,你越积极,执行就越有力。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要怕老赖嚣张,法律有牙齿,就看你敢不敢让它咬下去。
如果你正在经历借钱不还的痛苦,别再默默忍受,拿起法律武器,让强制执行成为你讨回公道的最后一道光。
老赖借钱不还,真拿他没办法?强制执行到底有多狠?,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朋友张口借两万,说“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就是一年半载,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见面装不认识?更气人的是,人...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