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过当怎么判?一不小心反杀了怎么办?

普法百科36秒前1

你有没有想过,明明是别人先动手,自己只是想保护自己,结果却进了看守所?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冤?生活中真有这种事——本来是受害者,可因为还手太狠、反应过头,反而被认定为“防卫过当”,最后还要坐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法律到底怎么判?今天咱们就来聊透这个话题,不绕弯子,不甩术语,用大白话把“防卫过当”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先说个前提:正当防卫,法律是支持的,你被人打、被人威胁,情急之下出手反击,只要不过分,法律不仅不罚你,还会保护你,但关键就在那个“度”字上——防得过头了,就叫“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怎么判?一不小心反杀了怎么办?

那什么叫“过当”?简单说,就是你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程度,比如对方拿拖鞋抽你两下,你抄起菜刀直接砍人;或者人家已经倒地求饶、失去攻击能力了,你还追着踹脑袋——这就不是“自保”,这是“报复”了,法律不会惯着你。

法院在判这类案子时,会重点看几个点:
第一,冲突起因是谁挑起来的?你有没有挑衅行为?
第二,对方用的是什么手段?是拳头、木棍,还是刀枪?危险程度如何?
第三,你当时有没有其他选择?能不能跑?能不能报警?
第四,你反击的力度和方式,跟对方的侵害比起来,是不是严重不成比例?

举个例子,有人深夜回家,被醉汉拦路辱骂推搡,推搡过程中对方摔倒,你顺势补了几脚致其重伤,这时候法院就得判断:对方虽然动手,但没持械,也没严重威胁生命,而你在他已丧失反抗力后继续施暴,很可能就被认定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构成防卫过当。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那我到底该不该还手?”
我的建议是:能躲就躲,能跑就跑,真躲不了、跑不掉,那就只防不攻,控制住局面就行,法律鼓励的是“恰到好处”的防卫,不是“以暴制暴”的快感。


以案说法:外卖小哥反杀抢劫犯,为何被判三年缓刑?

2021年,浙江有个真实案例,一名外卖员晚上送餐途中遭遇持刀抢劫,对方抢完手机还想抢电动车,小哥情急之下掏出随身带的水果刀反抗,在搏斗中刺中对方腹部,导致重伤,案发后,警方介入,起初以故意伤害立案,但舆论一片哗然。

后来法院审理认为:小哥面对的是正在发生的暴力抢劫,人身安全受到现实威胁,持刀反抗具有防卫性质,但他在对方后退、攻击停止后仍追击一刀,这一下被认定为“超过必要限度”,法院认定其行为属于防卫过当,结合他认罪态度好、积极赔偿、被害人也有重大过错等因素,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这个案子很典型——既承认了防卫权,也划清了“过当”的边界,法院没有一味从重处罚,也没有完全免责,而是综合考量,做出了一个“有温度又有尺度”的判决。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即“特殊防卫权”)

注意最后一款!如果你面对的是抢劫、杀人这类极端暴力行为,哪怕把对方打死了,也可能不算过当,这就是法律给你的“保命红线”。


律师总结:

防卫不是“谁先动手谁错”,也不是“谁受伤谁有理”,法律讲究的是“适时、适度、适势”,你在危急关头的选择,会被事后冷静地放大镜审视,关键时刻要冷静——能逃别硬刚,能控别下死手,一旦进入司法程序,情绪救不了你,证据和逻辑才能帮你说话。

如果你真的遇到了类似情况,别慌,第一时间联系律师,保留现场证据,说明事发经过,很多时候,差一句解释、少一份证据,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法律站在正义这边,但也只保护那些“有分寸的勇敢”,别让自保变成犯罪,别让正当变成过当,该出手时就出手,但出手之后,也要收得住。

防卫过当怎么判?一不小心反杀了怎么办?,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报警怎么报?手把手教你关键时刻不慌乱、不白跑!
« 上一篇6分钟前
×
05
2025 11

防卫过当怎么判?一不小心反杀了怎么办?

你有没有想过,明明是别人先动手,自己只是想保护自己,结果却进了看守所?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冤?生活中真有这种事——...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