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揭房贷款逾期被起诉了怎么办?还能补救吗?
每个月工资一到账,第一件事就是还房贷,生怕晚一天;可偏偏那个月公司裁员、家里人生病、或者生意突然断了现金流,结果房贷迟了几天,甚至一个月没还上,然后某天,一封法院传票突然寄到家门口——银行把你告了,说...
说实话,最近接到好几个咨询,都是子女打来的:“律师,我爸/妈房贷/车贷逾期几个月,突然收到法院传票了,这可怎么办?会不会坐牢啊?我们做子女的要承担责任吗?”语气里全是慌乱和自责,我能理解——谁家还没个难处呢?但事情既然发生了,咱们就得冷静下来,一步一步想办法。
先说结论:父母贷款逾期被起诉,并不等于天塌了,还有补救的空间,关键是要主动应对、及时处理。但如果你选择“装死”、不接电话、不看法院文书,那问题只会越滚越大。

首先得搞清楚一件事:贷款合同是父母签的,法律责任就是他们自己承担,子女一般不连带负责,除非你做了担保人或共同借款人。很多子女一听“被起诉”就吓得想赶紧帮还钱,其实大可不必这么冲动,你要先确认几个关键信息:
我见过太多家庭,因为怕丢脸、觉得“丢人”,干脆躲着不回应,结果银行一纸诉状告到法院,缺席判决,强制执行,房子被查封、养老金被冻结……最后反而伤得更重。
银行也不是非要把人逼上绝路,他们的目的不是让你坐牢,而是拿回钱。一旦发现父母确实还不上了,最聪明的做法是主动联系银行或贷款机构,坦白困难,申请延期、分期,甚至债务重组。很多银行都有“困难客户帮扶机制”,特别是针对老年人或突发疾病、失业的家庭。
如果已经进入诉讼阶段,也别慌,你可以作为家属协助整理材料,比如医疗证明、收入证明、失业记录等,向法院说明实际困难,争取调解结案,避免判决后被列入失信名单。
还有一个重点:千万别信那些“帮你撤诉”“内部操作”的中介!都是骗钱的,法律程序是公开透明的,只有你自己积极应对,才有转机。
以案说法: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王阿姨65岁,退休金每月4000块,早年给儿子买房时做了房贷共同借款人,后来儿子失业,断供半年,银行把她俩一起告了,王阿姨吓得整夜睡不着,觉得“这辈子完了”,我们接手后,第一时间调取了全部贷款记录,发现她名下这套房是唯一住房,且她本人从未拖欠过其他债务,我们向法院提交了她的退休证明、儿子的失业登记、社区出具的困难证明,并主动提出:愿意继续用退休金每月还2000元,剩余部分希望分期三年结清。
法院采纳了我们的调解方案,驳回了银行要求立即清偿全部本息的请求,达成和解协议,房子保住了,王阿姨也不用担心被列为失信人,她说:“原来法律不是只讲钱,也讲人情。”
这个案子让我特别感慨:很多人对法律有误解,以为“被告=罪人”,其实不是,法律既讲规则,也讲温度,只要你愿意面对,就有机会翻盘。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规定: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被告有权在法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参与庭审,提出调解意愿。
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也明确:在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法院可据此中止或终结执行。
这些法条都在告诉我们:你有权利说话,有权利争取宽限,更有权利不被一棍子打死。
律师总结:
父母贷款逾期被起诉,本质是一场“财务危机+心理危机”的双重考验,作为子女,你的角色不是替他们背债,而是帮他们理性应对,记住三句话:
法律从不惩罚一时的困境,只惩罚故意的恶意,只要你是真心想解决问题,而不是赖账,法律就会给你一条出路。
最后提醒一句:以后帮父母办贷款,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共同借款人”或“担保人”,签字前多问一句,胜过事后哭一场。
生活总有风雨,但只要人还在,办法就一定会有。
父母贷款逾期被起诉了怎么办?还能补救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说实话,最近接到好几个咨询,都是子女打来的:“律师,我爸/妈房贷/车贷逾期几个月,突然收到法院传票了,这可怎么...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