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金怎么算?搞懂这几点,再也不怕被多收!
发工资时一看到账金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又少了这么多?”或者年底报税时一头雾水,填表像解谜?甚至开个小店,明明赚得不多,却总觉得交的税压得喘不过气?其实啊,不是你不会赚钱,而是你还没真正搞懂——税...
每个月工资条上那一栏“公积金”,数字明明不少,可真到买房、租房或者提取的时候,却一头雾水——这钱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单位交多少?自己交多少?将来能提多少?贷款能贷多少?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讲清楚,让你从“公积金小白”秒变“理财明白人”。
先说最基础的:公积金到底是谁在交?

就是你和你的单位一起往你个人的公积金账户里“存钱”,这笔钱不是工资的一部分直接发给你,而是专门用来帮你解决住房问题的“长期储蓄+福利基金”。
那具体怎么算呢?
核心公式其实就一句:
每月公积金 = 缴存基数 × 缴存比例(个人部分 + 单位部分)
我们一个个拆解:
缴存基数是什么?
通常是你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比如去年你总共赚了18万,那平均每月就是1.5万,这个1.5万就是你的缴存基数,不过注意!各地有上下限,比如北京2024年的缴存基数上限是35,283元/月,下限是2,420元/月,就算你月薪20万,也只能按上限封顶来算。
缴存比例是多少?
国家规定比例一般在5%到12%之间,由单位自主选择,大多数企业选的是12%,也有部分国企或外企更高,小公司可能只给5%,重点来了:这个比例,你交多少,单位就得给你配多少。
举个例子:
小王月薪1万,公司按12%比例缴纳。
→ 小王自己出:10,000 × 12% = 1,200元
→ 公司帮他交:10,000 × 12% = 1,200元
→ 每月进账公积金账户:2,400元!
看到没?这不是单纯的“扣工资”,而是相当于单位额外给你发了一笔“隐形奖金”。
这笔钱能干嘛?
很多人以为公积金只能买房用,其实远远不止,你可以用来:
这笔钱存在账户里是有利息的!按年结算,目前年利率约1.5%(比活期高多了),还免税。
但要注意:各地政策略有差异,比如上海可以夫妻合并计算贷款额度,深圳对灵活就业人员也开放了自愿缴存,而有些三四线城市提取条件相对严格,一定要查你所在城市的公积金管理中心官网,或者打12329咨询。
以案说法:小李的“公积金惊喜”
小李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月薪2万,公积金按12%全额缴纳,他一直觉得这钱“锁着用不了”,也没太关注,直到去年想买人生第一套房,去申请贷款时才发现:
自己账户里6年累计余额已有近40万,加上单位持续缴存,最终获批了120万的公积金贷款,利率才3.1%,比商业贷款省了将近30万利息!
更让他意外的是,他还把之前的租房支出做了补充提取,一次性拿到了2万多的现金返还。
他说:“早知道公积金这么香,我前几年就不该只盯着工资条上的‘到手收入’。”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公积金不是“看不见的钱”,而是你实实在在的资产,关键是要懂它、用它。
法条链接: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50号):
律师总结:
作为从业多年的法律人,我想强调一点:公积金不仅是福利,更是受法律保护的劳动权益。很多公司为了省钱,按最低基数甚至不给你足额缴纳,这是违法的!你完全有权要求补缴。
更重要的是,别再把它当成“沉睡资金”,花十分钟了解你所在城市的提取和贷款政策,可能就能省下几万块利息,或者缓解几个月的房租压力。
你每少交一块钱公积金,都是在变相减少自己的收入。
主动查询、合理使用、依法维权——这才是现代职场人应有的财务觉醒。
看完这篇文章,第一件事做什么?
打开手机,登录当地的公积金APP,看看你账户里到底有多少钱——说不定,惊喜就在下一秒。
每个月工资条上那一栏“公积金”,数字明明不少,可真到买房、租房或者提取的时候,却一头雾水——这钱到底是怎么算出...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