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金怎么算?搞懂这几点,再也不怕被多收!
发工资时一看到账金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又少了这么多?”或者年底报税时一头雾水,填表像解谜?甚至开个小店,明明赚得不多,却总觉得交的税压得喘不过气?其实啊,不是你不会赚钱,而是你还没真正搞懂——税...
去餐馆吃饭,结账时服务员说“这顿饭含税啊,发票我们得加收6个点”;或者找装修公司签合同,对方说“报价不含税,开票另加13%”……你心里一咯噔:这税到底是谁该出的?该怎么算?是不是被宰了?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税点到底是怎么计算的?普通人怎么避免被多收、错收甚至白交冤枉钱?
很多人一听“税点”,以为是商家随口定的“服务费”或“附加费”,其实不是。
所谓的“税点”,通俗讲,就是增值税的税率档次,它不是乱来的,国家有明文规定。
目前我国增值税主要有三档税率:
当你听到“加6个点”“加13个点”,人家说的就是这个增值税率。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划重点:税是由卖方缴纳的,但税负往往转嫁给买方。
法律上,企业作为纳税人,有义务向税务局缴税,但现实中,这笔钱通常已经“隐形”地包含在报价里了,如果对方明确说“报价不含税,开票另加税点”,那就说明——原本给你的价格是“不含税价”,你要发票,就得补上那部分税款。
举个例子:
你跟装修公司谈好装修全包20万,对方说:“这个价不开票,你要发票,加13%税点。”
那你实际要付:20万 × 13% = 2.6万 → 总共22.6万。
听着有点肉疼,但合法吗?
合法,前提是事先说清楚。
但如果对方一开始说“全包20万含发票”,结果结账时又加税点,这就涉嫌违约甚至欺诈了。
所以记住一句话:“不含税价 + 要发票 = 补税点”是行业常见操作,但必须提前告知,否则你就占理。
别被绕晕,其实就两种情况:
含税价 = 不含税价 × (1 + 税率)
设计费5000元,税率6%,
含税价 = 5000 × 1.06 =5300元
不含税价 = 含税价 ÷ (1 + 税率)
税额 = 含税价 - 不含税价
你开发票看到金额是5300元,税率6%,
不含税价 = 5300 ÷ 1.06 ≈5000元
税额 = 5300 - 5000 =300元
这样一来,你就能一眼看出:这张发票里,国家收走了300块增值税,剩下的5000是公司收入。
口头承诺不开票,事后赖账
很多小商家说“便宜点,不开发票”,结果出了问题你连维权凭证都没有。不要为了省几百块,放弃自己的报销权和维权权。
模糊报价,后期加税
合同写“总价20万”,没注明是否含税,最后对方咬定“不含税”,你也没法反驳,建议:签合同务必写清“本价格为含税价,开具正规增值税发票”。
个人交易也想加税点?小心扯皮
如果你是从个人手里买东西(比如二手设备),对方不是企业,一般不开票,也不涉及增值税,这时候他要是说“加13%税点”,多半是忽悠你。
张先生通过某平台找了一家装修公司,对方报价“全屋整装仅需18万元,包工包料”,签约时,合同写的是“不含税价”,但字体极小,几乎看不见。
完工后张先生要求开发票,公司却提出:需额外支付2.34万元(13%税点),张先生拒绝,对方竟以此为由迟迟不交房。
张先生将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为:虽然合同注明“不含税”,但未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且宣传时使用“全包价”字样,易造成误解,构成格式条款无效,最终判决公司免费提供发票,不得另行收费。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商家不能靠“文字游戏”坑人,消费者的知情权必须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
增值税税率分为13%、9%、6%等档次,具体适用根据应税行为确定。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该条款不成为合同内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消费者有权索要发票等购货凭证或服务单据,经营者不得拒绝。
说到底,税点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暗箱操作”。
只要你在交易前多问一句:“这个价格含税吗?开票怎么算?”
就能避开80%的坑。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加几个点”,你不妨微微一笑:“行啊,按6%还是13%?咱们先算明白。”
——这才是成年人最体面的消费姿态。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仅供普法参考,具体个案请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税点怎么算?搞懂这几点,再也不怕被多收一分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去餐馆吃饭,结账时服务员说“这顿饭含税啊,发票我们得加收6个点”;或者找装修公司签合同,对方说“报价不含税,开...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