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亲友贷款逾期短信,该不该替他还?不看这篇你可能背锅!
最近有个朋友找我哭诉:“律师,我哥借了网贷,现在催收天天给我发短信,说‘家人不还钱影响征信’‘再不处理要上门’……我一分钱没拿过,凭什么逼我?” 这事儿听着挺冤,但现实中真不少见,很多人一看到“...
最近有个朋友半夜给我发微信,语气特别慌:“完了完了,我信用卡和网贷都逾期了,现在天天收到催收短信,连我妈手机都开始收‘紧急联系人’提醒了……你说我要不要干脆让我表哥帮我先还上?”
我当时心里一紧,这事儿听起来简单,其实背后藏着一堆法律雷区,很多人以为“朋友急用,帮一把是情分”,可真要动钱,情分可能就变成“债务连坐”的坑了。
咱们今天不讲大道理,就聊聊这个现实问题:当朋友贷款逾期,催收短信满天飞,你到底要不要替他还?万一已经垫付了,还能不能要回来?又或者,你只是被留作紧急联系人,会不会莫名其妙背上债?
先说结论:你没有法定义务替朋友还贷,哪怕你心软垫了钱,也不等于你成了借款人,但一旦你主动还钱,性质可能就变了——这叫“自愿代偿”,法律上认,但想再要回来,就得看证据和约定。
很多人不知道,紧急联系人≠担保人,银行或网贷平台让你填紧急联系人,是为了在失联时能通知到相关人,但这不是法律上的还款责任人,即便你被狂轰滥炸地发短信、打电话,只要没签过担保合同、没在借款协议上签字,你就不会因为这些骚扰而背负债务。
但问题来了:如果你实在看不下去,掏钱帮朋友还了5000块,结果他翻脸不认账,怎么办?
这就得靠证据说话了,你有没有转账备注“代某某偿还网贷”?有没有聊天记录证明他是让你“先垫着,下月还你”?如果没有,这笔钱很可能被认定为“赠与”——也就是说,法院可能认为你是“主动帮忙”,没法强制追回。
更麻烦的是,有些平台会诱导你“代还”,甚至让你用自己的账户操作还款,一旦这么干,系统可能记录成“你本人还款”,后续如果朋友赖账,你还得自证清白,说清楚这笔钱不是你的借款。
还有种情况:朋友拿你的身份证去注册贷款APP,你完全不知情,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冒名贷款”,你不仅不该还,反而可以报警+向平台追责,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未经同意使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金融业务,属于侵权行为,严重的话还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以案说法:
2022年,杭州的李女士接到多个催收电话,称她丈夫张某有三笔网贷未还,总额近8万元,奇怪的是,李女士从未听说过这些贷款,调查后发现,张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用自己手机注册了多个借贷平台,并填写妻子为“紧急联系人”,平台频繁致电李女士,甚至发送“配偶共债提醒”短信,导致她工作受干扰,精神压力极大。
李女士咨询律师后提起诉讼,主张这些债务属于丈夫个人举债,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且她毫不知情,法院最终采纳意见,认定债务为张某个人债务,平台无权向李女士催收,判令停止骚扰并赔偿精神损失3000元。
这个案子说明:被列为紧急联系人,不等于承担债务;平台过度催收,涉嫌侵犯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一条:
保证合同是为保障债权的实现,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由保证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合同。未签署保证合同的,不承担保证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事后追认的债务,以及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单方举债且未用于共同生活的,另一方无需承担。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行业规范)明确规定:
催收不得对无关第三人进行骚扰、威胁、泄露信息,紧急联系人仅用于联系借款人,不得视为债务承担者。
律师总结:
朋友贷款逾期,收到催收短信,你第一反应可能是心疼、想帮,但作为过来人,我想提醒你一句:善良要有锋芒,帮忙要留证据。
你不欠他人的债务,也不该为别人的选择买单,如果真想伸出援手,别直接替他还钱,而是陪他一起面对:协商延期、申请分期、联系平台说明情况,甚至寻求专业法律援助,这才是真正帮他“走出泥潭”的方式。
情感是柔软的,但法律是刚性的。在金钱和友情之间划清界限,不是冷漠,而是对自己负责,下次再有人拿着催收短信求你“救急”,不妨先问一句:“咱俩有没有签过担保协议?” 没有的话,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很想帮你,但我不能替你背债。”
真正的友谊,经得起坦诚,也扛得住风雨,别让一时心软,换来一辈子的纠葛。
朋友贷款逾期被催收短信轰炸,我该替他还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有个朋友半夜给我发微信,语气特别慌:“完了完了,我信用卡和网贷都逾期了,现在天天收到催收短信,连我妈手机都...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