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催收短信就慌了?逾期后这些温柔提醒背后藏着什么法律陷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凌晨两点,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亮起一条短信:“尊敬的客户,您尾号****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您的征信记录。” 再过几小时,又来一条:“系统即将上报央行征信,...
你有没有突然在深夜收到一条短信,开头写着:“【法院通知】您因贷款逾期已被立案,即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请立即还款避免影响征信及人身自由”?
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手机差点掉地上?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我没接到传票啊,怎么就“被立案”了?法院真的会这么发短信吗?我是不是已经被拉黑了?会不会哪天警察上门抓我?
别急,先深呼吸,作为一名处理过上百起金融纠纷案件的律师,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绝大多数这类“法院催收”短信,都是假的!但背后的风险,却是真的!
咱们不讲法条堆砌,不说冷冰冰的术语,就用最接地气的话,帮你理清——
当贷款逾期后,哪些是真雷区,哪些是吓唬人的套路,以及最关键的:你到底该怎么办?
首先划重点:人民法院从不通过短信方式送达法律文书,更不会用短信威胁你“马上还钱”!
真正的法院通知,一定是通过邮寄传票、公告送达或司法专递等方式进行,如果你没签收过任何文件,也没接到过正式电话,却突然收到“已立案”“将执行”的短信,八成是第三方催收机构,甚至是诈骗分子在“借势施压”。
他们往往模仿法院语气,伪造“案号”“执行编号”,甚至附上一个链接让你“查看详情”,点进去?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被诱导转账,血本无归。
真实案例还原:去年杭州一位李女士,因网贷逾期两个月,收到一条“XX市中级人民法院”发来的短信,称其“拒不履行判决”,需缴纳“执行保证金”5000元,她吓得立刻转账,结果发现对方账户根本不是法院账户,报警后才发现,这是冒充法院的诈骗团伙,专门针对逾期人群下手。
所以记住:法院不发催债短信,发了就是假的!
很多人怕的不是钱,而是“后果”,我们来捋一捋,一旦贷款逾期,银行或平台真正会走的合法路径:
⚠️ 特别提醒:只有“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才可能涉及“拒执罪”,普通逾期≠犯罪!
我曾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老张因为生意周转,借了一笔15万的消费贷,后来资金链断裂,逾期了8个月,期间他收到十几条“法院立案”短信,还有一通自称“执行局王科长”的电话,说再不还钱就要“上门查封房产”。
老张吓得不行,东拼西凑凑了8万,直接打到了对方提供的私人账户,结果呢?钱打了水漂,正主银行反而打电话问他:“为什么一直没还款?”
后来我们介入调查,发现那个“王科长”是催收公司雇的临时工,根本没有执法权,更讽刺的是,银行其实还没起诉他,完全还有协商空间。
我们通过调解,帮老张和银行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本金加利息分36期还清,避免了诉讼和执行。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恐惧,是最容易被利用的情绪,而信息不对称,就是骗子最大的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
人民法院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达受送达人;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不得以短信、微信等非正式方式替代法定送达。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第十三条:
催收机构不得冒充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催收,不得使用威胁、恐吓等不当手段。
《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这些法条不是摆设,而是你面对不法催收时,最硬的底气。
作为律师,我想对每一位正在经历逾期的朋友说:
你欠的是钱,不是命。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慌乱中做出错误决定——
不该转的钱转了,不该信的人信了,不该放弃的协商机会错过了。
✅ 正确做法是:
法律保护守信者,也给犯错者留出改正的空间。
只要你愿意面对,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风雨再大,也别让恐慌遮住眼睛。
理性应对,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你是借款人,不是逃犯。
抬头走路,日子还能翻篇。
你有没有突然在深夜收到一条短信,开头写着:“【法院通知】您因贷款逾期已被立案,即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请立即还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