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贷款逾期被短信轰炸?别慌,3招教你稳住局面,避免越陷越深!
某天半夜手机突然“叮咚”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全是同一号码发来的催收短信——“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我司已启动法律程序,请尽快联系处理!”……一条接一条,像连环炮一样炸得你心神...
最近接到不少朋友私信:“律师,我信用卡还好,可信用贷款不小心逾期了几天,手机就开始狂收催收短信,说什么‘已上报央行’‘影响子女上学’,吓得我整晚睡不着,这到底该怎么办?”
说实话,这类情况太常见了,现在各大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贷平台都在推“纯线上信用贷”,审批快、到账快,但一不小心逾期,那短信轰炸、电话轮番上阵的架势,真能把人逼出焦虑症,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哪些话是吓唬人的,哪些后果是真的会发生的。
今天我就用大白话,帮你理清思路,分三步走,把信用贷款逾期这件“糟心事”变成“可控事”。
你收到的那些短信,
“您已逾期XX天,我司将立即上报征信系统,列入失信名单!”
“再不还款将采取法律手段,影响子女教育、出行限制!”
“最后通牒!24小时内未处理将移交法务部门!”
听着是不是特别吓人?但咱们得扒开外衣看本质——这些话术,90%都是标准化催收模板,目的就一个:让你慌、让你怕、让你赶紧还钱。
真相是:
所以第一步,请深呼吸,别让情绪主导判断。
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主动联系贷款机构,而不是等他们找你。
你可以这样做:
态度要诚恳,行动要迅速,只要你表现出积极还款的诚意,绝大多数机构都愿意协商。
如果你已经逾期超过30天,且确认已被上报征信,也别绝望。
根据央行规定,个人征信记录保留5年,但从你还清欠款之日起开始计算,也就是说,只要你把钱还了,5年后这条负面记录就会自动清除。
更重要的是:
小李是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去年通过某银行App借了8万元装修贷,每月还2500,今年3月发薪日延迟,他晚了6天才还款,结果第3天起,手机就开始收到密集短信:
“您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纳入黑名单!”
“请于24小时内处理,否则将启动诉讼程序!”
小李吓得以为自己要坐牢,连夜筹钱还清,后来他咨询我,我帮他调取了征信报告,发现:该银行并未上报逾期记录,因为合同约定有5天宽限期,他属于“宽限期内还款”,根本不构成逾期。
更讽刺的是,那些短信来自外包催收公司,并非银行官方发送,我们随后向银保监会投诉该机构违规催收,最终对方道歉并整改。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信息不对称,最容易被人拿捏,懂一点法律常识,就能少走弯路、少交“智商税”。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 说明:逾期确实违约,但也要看“约定”是什么,有没有宽限期。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催收不得泄露你的债务信息给无关第三人,比如发朋友圈、群发短信给通讯录好友,均属违法。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行业规范):
这些规定,就是你对抗“暴力催收”的法律武器。
信用贷款的本质,是“信任+契约”,你逾期,确实违背了契约精神,但这不意味着你要任人宰割。
真正的应对之道是:
✅冷静识别真假信息,不被恐吓话术绑架;
✅主动沟通争取空间,展现还款诚意;
✅善用法律武器维权,对违规催收说“不”。
一时的资金困难不可耻,可耻的是明明有办法解决,却因为害怕而选择逃避。
信用就像玻璃,碎了还能修补,关键是你敢不敢伸手去拼。
下次再看到那种“最后通牒”短信,不妨冷笑一声:
“我知道你在吓我,但我更知道我的权利在哪。”
——这才是成年人面对危机最体面的姿态。
信用贷款逾期被短信轰炸?别慌,教你三步稳住局面、守住征信!,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接到不少朋友私信:“律师,我信用卡还好,可信用贷款不小心逾期了几天,手机就开始狂收催收短信,说什么‘已上报...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