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律师函短信,是真是假?别慌,先看这几点!
“【XX律师事务所】尊敬的客户,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我方已受债权人委托,正式启动法律程序,请于48小时内结清欠款,否则将依法起诉并列入失信名单……” 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猛地一沉?手机差...
你有没有突然在深夜刷手机时,收到一条冷冰冰的短信:“您因贷款长期逾期,已被正式起诉,请于3日内联系法院处理,否则将纳入失信名单……”?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完了,要坐牢了吗?”“房子车子会不会被收走?”……
别慌,先深呼吸,今天咱们不讲法条堆砌、不说官话套话,我以一个从业十几年的律师身份,像朋友一样跟你聊聊:这种短信到底靠不靠谱?你该信还是不信?更重要的是——万一真逾期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现实中,很多人一看到“被起诉”三个字就腿软,但你要知道,真正的法院通知,从来不会通过一条简简单单的短信送达。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类短信常见的套路:
看到这些,第一反应应该是:警惕!高度可疑!
真正的法律文书,比如法院的《应诉通知书》《传票》,一定是通过邮政专递(法院EMS)寄送到你的户籍地或合同约定地址,而且内容完整、盖有法院公章,短信最多是提醒,绝不会替代正式送达。
更别提那些附带链接、诱导你点进去“查看判决书”的——99%是诈骗!点进去可能直接盗取你的个人信息,甚至远程操控手机。
也不能一概而论说“都是假的”,如果你确实借了钱,长时间没还,尤其是网贷、消费金融平台这类机构,他们是有可能走法律程序的。
一般流程是这样的:
这时候,你才会真正“被起诉”。
但重点来了:从起诉到开庭,再到判决,整个过程透明可查,你可以去“中国裁判文书网”或“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输入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号,查是否有相关案件,没有记录?那所谓的“已被起诉”就是虚张声势。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老张,50岁,做小生意的,某天凌晨两点,他收到一条短信:“您因微粒贷逾期18个月,已被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立案,案号XXXXX,点击链接查看判决。”
老张吓得一夜没睡,第二天准备卖房筹钱,幸好他儿子懂点法律,劝他先别动,先打96123(全国法院统一查询热线)核实。
结果呢?法院系统里根本没有这个案子,后来我们顺藤摸瓜,发现那个链接点进去是个高仿网页,连法院LOGO都做得挺像模像样,目的就是骗你填银行卡信息。
最后我们报了警,也给微众银行发了协查函,虽然没追回损失(老张之前已经被骗了2000块“保证金”),但这事让我特别感慨:普通人面对“法律威胁”,太容易被情绪压垮理性了。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
“人民法院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
“电子送达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即时收悉的特定系统作为送达媒介,但须经当事人同意。”
换句话说:法院想用短信、微信等方式送达文书,必须提前征得你同意,你没签过电子送达确认书?那他们就不能只靠一条短信就算“通知到位”。
再说了,哪有法院不寄纸质材料、不开庭就直接说“你败诉了”的?荒唐!
朋友们,面对“贷款逾期被起诉”这类短信,记住这五句话:
如果你确实无力偿还,也可以尝试与平台沟通“分期还款”“减免部分利息”,很多机构宁愿你慢慢还,也不愿走漫长诉讼。
实在谈不下来?来找专业律师帮你写协商函、制定还款计划,甚至代理应诉,成本远比你想象中低。
法律从不惩罚诚实面对困境的人,它惩罚的是恶意逃避责任的行为,只要你愿意解决,永远有路可走。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风浪再大,站稳了就不怕。
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法律,其实是你最沉默却最坚定的后盾。
你有没有突然在深夜刷手机时,收到一条冷冰冰的短信:“您因贷款长期逾期,已被正式起诉,请于3日内联系法院处理,否...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