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贷款逾期被催收?短信截图能当证据吗?一招教你反制暴力催收!
你有没有接过那种让人心里发毛的催收短信?“再不还款,上门锁门!”“已上报征信,影响三代!”“家人朋友都会知道!”……一条接一条,语气威胁、措辞激烈,甚至配上所谓的“法院传票”截图,很多人一看就慌了,赶...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公司经营遇到困难,银行贷款一时还不上,结果手机天天响个不停——催收短信一条接一条,有的甚至带威胁语气:“再不还钱就上门查封”“法人将列入失信名单”……更有甚者,对方直接发来所谓的“法院传票截图”,搞得人心惶惶。
一位做建材生意的张总就给我发了几条短信截图,内容写着:“贵司贷款已逾期90天,我行将依法起诉,冻结法定代表人个人账户,请于24小时内结清本息合计138万元,否则后果自负。”配图还P了个红头文件样式,看着特别唬人。
他问我:“律师,这算不算恐吓?这些短信能当证据用吗?我能不能告他们?”
今天我就来掰扯清楚——公司贷款逾期后收到的催收短信,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我们作为企业主,又该如何理性应对,保护自己不被“文字暴力”压垮?
首先得明确一点:普通催收短信,哪怕带公章截图,也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银行或金融机构确实有权对逾期贷款进行催收,但必须依法依规进行,根据《民法典》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催收行为不得采用侮辱、恐吓、骚扰等方式,你收到的那些“24小时内不还款就查封”“法人坐牢”之类的表述,基本都属于越界催收,甚至是涉嫌违法。
更关键的是——短信本身不能作为法院认定事实的直接证据,除非它能与其他证据形成完整链条(比如通话录音、书面函件、正式起诉状等),单凭一条措辞严厉的短信,根本无法启动司法程序。
当你看到这类信息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慌,而是冷静判断:这是真实催收,还是情绪施压?
很多人以为催收短信是“软肋”,其实反过来想——这些短信恰恰是你维权的“铁证”。
比如张总的那几条短信,虽然对方声称要起诉,但从头到尾没提具体案号、承办法院、法律依据,反而使用模糊威胁语言,这种情况下,这些截图完全可以作为“骚扰证据”保留下来,未来在以下几种场景中派上大用场:
记住一句话:合法催收讲程序,违法催收靠情绪,谁先乱了阵脚,谁就输了理。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很有代表性。
杭州一家科技公司因疫情资金链断裂,银行贷款逾期5个月,期间,第三方催收公司连续两周每天发送十几条短信,内容包括“法人王某将被列入全国黑名单”“公司注册地即将被贴封条”等,并附带伪造的“执行通知书”图片。
客户不堪其扰,换了手机号也没用,对方通过企查查查到法人信息继续轰炸,后来我们收集了全部短信记录、时间戳、接收号码,并做了公证。
最终我们向法院提起人格权纠纷诉讼,主张催收方侵犯法人名誉权及个人信息权益,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系催收行为,但方式严重失当,超出合理范围,构成对法人代表的人格尊严侵害,判决催收机构书面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
这个案子的意义在于——法律不仅保护你的财产,也保护你在困境中的尊严。
特别是2021年新增的“催收非法债务罪”,已经把“软暴力”纳入刑事打击范畴,哪怕你欠钱,对方也不能用“精神压迫”代替法律程序。
面对公司贷款逾期,最怕的不是债务本身,而是被恐惧牵着走。
我想告诉每一位正在经历压力的企业主:
👉 欠债要还,这是义务;
👉 但被羞辱、被恐吓、被精神打压,这不是代价。
真正的解决之道,从来不是逃避催收短信,而是学会把“攻击”变成“反击”的武器,保留好每一条记录,区分哪些是合法提醒,哪些是越界施压;主动与银行沟通展期方案,必要时寻求专业律师介入谈判。
你要相信,法律从不偏袒强者,它只站在理性与规则那一边。
下次再收到那种“24小时不还款就怎样”的短信,不妨截图保存,回一句:“请贵方依法催收,相关记录我已公证备案。”
——一句话的底气,就能让对方立刻收敛。
风浪总会过去,挺住,才有光。
公司贷款逾期被催收?短信截图能当证据吗?一招教你反制暴力催收,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说公司经营遇到困难,银行贷款一时还不上,结果手机天天响个不停——催收短信一条接一条,有的甚...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