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贷款却收到逾期短信?别慌!可能是这几种情况在作祟
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内容赫然写着“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可你明明没申请过任何贷款,甚至连那个平台都没听说过,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问号:...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尾号XXXX的账户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可你明明最近没办贷款、没用信用卡,连花呗都按时还清了,怎么就“逾期”了?
那一刻,心猛地一沉,征信会不会被拉黑?以后买房买车还能不能贷款?更可怕的是,万一真有人冒名借贷,岂不是背锅背到家?
先别急着焦虑,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告诉你:没贷款却收到逾期短信,并不等于你真的欠了钱,但这件事,绝对值得你高度重视,因为它背后可能藏着三种风险——信息泄露、身份盗用,或是平台误操作。
第一种情况:身份信息被盗用。
现在个人信息太容易泄露了,你在某个网站填了个问卷、扫了个二维码、甚至丢了身份证复印件,都可能被人拿去注册网贷账号,有些不法分子专门收集他人信息,在多个小额借贷平台“试水借款”,而这类平台风控较弱,有时仅凭身份证+人脸识别就能放款。
一旦成功,他们拿钱跑路,债主追不到人,就开始给你发催收短信,甚至上传你的“逾期记录”到某些数据共享系统——虽然还没上央行征信,但部分第三方信用平台已经抓取并标记,造成“准不良记录”。
第二种情况:同名同姓或信息误匹配。
有些催收公司或金融科技平台的数据系统混乱,把别人的名字、电话、身份证号搞混了,比如有个人叫“张伟”,身份证前几位和你接近,手机号尾号也相似,系统自动关联错误,你就成了“替罪羊”。
第三种情况:测试短信或诈骗陷阱。
不少伪冒催收短信根本就是钓鱼诈骗,它们模仿正规机构口吻,附带一个链接:“点击查询逾期详情”,你一点进去,就中了木马,银行卡信息、支付密码全被窃取,这类短信往往号码是虚拟号段,发送时间集中,内容模板化,一看就不像官方渠道。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35岁,国企职员,从没接触过网贷,某天她连续收到十几条来自不同金融平台的催收短信,说她一笔12万元的消费贷已逾期90天,再不还就要起诉。
她吓得整晚睡不着,跑去银行查征信,发现名下确实多了几笔陌生贷款记录,后来我们协助她报案,调取平台注册IP、人脸识别记录,结果发现:有人用她的身份证照片,在异地通过“活体翻拍”技术绕过验证,成功申请了三笔贷款。
最终警方锁定嫌疑人,是一伙专门从事“证件套现”的黑产团伙,经我们向涉事平台发律师函,并协调征信修复流程,三个月后,李女士的征信恢复如初,相关债务也被清除。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一旦发现问题,必须立刻行动,拖得越久,证据越难追溯。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指出: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如果你能证明贷款并非本人操作,且生物识别信息被伪造,原贷款合同因缺乏真实意思表示,依法属于无效合同,你不仅无需偿还,还可依法追究平台审核失职责任,甚至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也赋予你异议申诉权:若认为征信信息有误,有权向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核查更正。
面对“被逾期”的突发状况,情绪稳定是第一步,请按这四步走:
真正的金融机构不会仅凭一条短信就认定你逾期,凡是威胁曝光、恐吓起诉、诱导转账的,基本可以判定为骚扰或诈骗。
这个时代,信用就是第二张身份证,我们既要珍惜它,也要学会捍卫它,当你觉得“莫名其妙”时,那很可能就是风险信号,及时反应,理性处理,才能守住自己的清白与尊严。
别让别人的恶意,污染了你的人生记录。
没贷款却收到逾期短信?别慌!可能是这几种情况在作祟,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尾号XXXX的账户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可你...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