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冷静,不是所有逾期短信都等于马上要坐牢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要被起诉?一文讲透你的应对策略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张律师,我昨晚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我的贷款已经逾期3天,再不还款就要上报征信、冻结账户,甚至要走法律...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违约?一文说清你的权利与应对策略**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手机突然一震,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依法追责。”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完了,是不是要被起诉了?”
先别急着自乱阵脚,作为一名处理过上百起借贷纠纷的执业律师,我得告诉你:这类短信,未必代表你真的“走到了悬崖边”,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冷静下来,看清短信背后的真相,分清哪些是合法提醒,哪些是心理施压的“催收话术”。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收到逾期短信 ≠ 你已经违约。
举个例子,你确实借了钱,但可能因为银行系统延迟、还款渠道故障、或者你自己记错了还款日,导致账单晚还了一两天,这时候平台发来“严重逾期”的警告,听起来很吓人,但从法律角度看,这往往只是“技术性逾期”,并不必然触发法律后果。
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非持牌机构或网贷平台发出的短信,他们常常用“即将上报征信”“移交法务部门”“冻结账户”等字眼制造恐慌,但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未经核实、夸大其词甚至虚构事实的催收行为,本身就涉嫌违法。
记住一句话:情绪越紧张,越容易犯错,面对这类短信,第一反应不该是立刻转账,而是先查证。
查合同
翻出你当初签署的借款协议,重点看:还款日期、宽限期、利率、罚息计算方式,很多正规贷款产品有3-5天的宽限期,只要在宽限期内还上,就不算逾期。
查流水
打开银行app或支付平台,核对最近一笔还款是否成功到账,有时候你以为还了,其实因网络问题未完成扣款。
打官方电话核实
别信短信里的联系方式!一定要通过官方客服渠道(如银行官网、App内在线客服)确认是否存在逾期,真正的金融机构不会仅靠一条短信就认定你违约。
如果你收到以下类型的短信,就要提高警惕了:
这些说法统统是假的!
公安机关不会因为民事债务直接抓人;子女入学也不因父母欠款受限;所谓的“立即上报征信”,必须经过正式流程,不是发条短信就能实现的。
根据《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侮辱、威胁、骚扰等方式催收,轻则被行政处罚,重则构成寻衅滋事罪。
我的当事人张先生曾接到某网贷平台短信:“您的贷款已逾期90天,已被移交公安机关处理,请于24小时内联系专员,否则将依法拘捕。”他吓得整夜失眠,差点向亲戚借钱凑钱还款。
我们介入后发现:第一,该平台并无金融牌照;第二,张先生实际只晚还了6天,且平台未进行任何书面催告;第三,“移交公安”纯属虚构,我们向当地金融监管局举报,并发送律师函要求停止侵权,最终平台撤回催收信息,并书面道歉。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恐惧源于未知,而法律是你最硬的底气。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三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解除合同,但未按时还款不等于可随意追责,必须依约履行通知义务。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群发恐吓短信可能侵犯隐私权。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一(催收非法债务罪)
使用暴力、胁迫、限制人身自由、侵入住宅或“软暴力”手段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逾期信息必须真实、准确、经本人确认后方可上报,不得擅自标注。
朋友们,贷款这件事,本质是契约关系,你借了钱,就有还款义务;但对方收钱,也必须遵守规则,一条短信,不能代替合同,更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当你收到“逾期”短信时,请记住这五个字:不信、不慌、不删、不转、要证。
不信陌生信息,不慌乱决策,不删除记录(留作证据),不盲目转账,要主动取证维权。
真正的法治社会,不是谁嗓门大谁有理,而是谁讲证据谁胜诉,你不怕麻烦,法律才愿意保护你。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一直挂在办公室墙上的话:
“债务可以协商,尊严不容侵犯。”
你不是孤军奋战,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有我在,你就不用一个人扛。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违约?一文说清你的权利与应对策略**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深夜手...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