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催收还是套路?教你三步反制,守住钱包和征信
最近你是不是也收到了类似这样的短信:“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一看手机,心跳直接飙到120——我什么时候借过这笔钱?还逾期了?征信要黑了? 先别...
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看是一条短信——“你已严重逾期,再不还款将上门抓人!”“身份证信息已被录入失信名单,子女不得上重点学校!”“最后24小时,否则全家人名誉扫地!”……
这些短信来得猝不及防,语气强硬、措辞激烈,甚至精确报出你的姓名、身份证号、贷款金额,让人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是不是我真的欠了钱没还?”于是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生怕影响征信、牵连家人。
但冷静想想:这类短信,真的合法吗?背后的“催收公司”到底有没有权力这么干?我们普通人面对这种“精神施压”,究竟该怎么应对?
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民商事律师,我来跟你掏心窝子聊聊:当“贷款逾期”遇上“恐吓式催收”,法律站在哪一边?你又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线与尊严?
第一步,别被情绪带跑偏,越是惊慌,越容易掉进陷阱。
真正的金融机构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贷款逾期后确实会进行催收,但必须遵守《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银保监会发布的《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合法催收的边界非常明确:可以提醒、可以协商、可以告知后果,但绝不能威胁、侮辱、骚扰他人生活安宁。
而那些满屏感叹号、动不动就“抓人”“曝光全家”“影响孩子前途”的短信,99%都涉嫌违法,它们往往来自: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根本没借过这笔钱,却莫名其妙收到“逾期通知”,这极可能是身份信息被盗用,或者遭遇了“预授信诈骗”——骗子利用你曾在某些平台留下的信息,伪造贷款合同,再反过来催你还款。
根据我在办案中的观察,以下几类“催收手段”不仅不道德,而且直接违法:
伪造公文、冒充司法机关
比如发短信说:“法院已立案,请速处理。” 或者附一个“执行通知书”链接,这是典型的招摇撞骗,触犯《刑法》第279条。
群发亲友联系人、社交圈轰炸
把你的欠款信息群发给通讯录所有人,美其名曰“施压”,实则是侵犯隐私权和人格尊严,违反《民法典》第1032条关于隐私保护的规定。
持续深夜打电话、短信轰炸
一天几十条短信、凌晨三点电话响个不停,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这属于“软暴力”,在扫黑除恶专项中已被明确认定为违法行为。
威胁人身安全或家庭成员
“再不还钱就去你家泼油漆”“你女儿在学校等着丢脸吧”……这种话一旦留下文字记录,就可能构成寻衅滋事或敲诈勒索。
我记得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张先生在某网贷平台借了8000元,因失业逾期两个月,原本平台客服态度尚可,结果后来换了一家外包公司接手。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张先生每天收到上百条短信和电话,内容包括:“你老婆知道你在外面借钱嫖娼吗?”“我们已经在你小区贴公告了。”最过分的是,对方把他妻子的工作单位、孩子就读学校全都查出来,并扬言要去“当面沟通”。
张先生精神濒临崩溃,一度想轻生,后来他把所有短信、录音整理好,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调查发现,这家所谓的“催收公司”根本没有资质,幕后老板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公民信息,专门做“心理压制型催收”。
主犯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张先生也获得了民事赔偿。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恐惧不是软弱,而是被精心设计的心理操控,而法律,才是普通人最坚实的盾牌。
面对恐吓式催收,记住这三个关键词:
✅冷静:别被情绪绑架,先核实是否真有这笔债务,登录官方APP或拨打官方客服确认,不要轻易点击陌生链接。
✅留证:所有短信、通话录音、微信聊天记录统统保存!这是日后维权的关键证据,建议开启手机自动录音功能,尤其是接到陌生催收电话时。
✅反击:立即向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公安机关举报,如果是诈骗,打110;如果是违规催收,拨打12378金融投诉热线。
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哪怕真的欠了钱,也不意味着你可以被任意羞辱和威胁,债务有价,人格无价,法律保护每一个守法公民的基本尊严。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催收可以理直气壮,但绝不允许丧尽天良。”
你不怕面对问题,法律就会站在你这一边。
收到逾期催收恐吓短信怎么办?是真催债还是套路诈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看是一条短信——“你已严重逾期,再不还款将上门抓人!”“身份证信息已被录入失信名单,子女不...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