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真假难辨?教你一眼识破骗局套路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一震,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移交法务处理!”配个链接,还带个客服电话,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脑...
你有没有突然收到一条这样的短信?
“【XX银行】尊敬的客户,您尾号****的贷款账户已严重逾期,请立即登录 http://xxx.xxx 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短信看起来挺正规,带银行名称、有账号后缀、还有紧迫警告——不少人一看就慌了:“我什么时候贷过款?”“不会是身份被冒用了?”紧接着,点开链接,输入信息,钱就这么没了。
咱们不讲法条堆砌,也不整那些冷冰冰的术语,我就像坐在你对面喝茶聊天一样,把这几年处理过的几十起类似案件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这类“贷款逾期”短信,十有八九是精准设计的心理陷阱,专挑你心慌那一下下手。
骗子现在可不傻,他们用的技术叫“伪基站”或“仿冒号码伪装”,能让你手机上显示的发件人名字就是“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甚至“国家征信中心”,再加上短信内容语气正式、措辞严厉,普通人一看就紧张。
更狠的是,他们会精准填写你手机号后四位、甚至知道你最近查过征信、申请过贷款——这些信息从哪儿来?黑市!你的个人信息早就在暗网被打包卖了好几轮了。
最关键一步来了:短信里附了个链接,点进去,页面做得跟银行官网一模一样,连logo都不差,你一紧张,心想“可别影响征信”,赶紧填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结果呢?钱被转走,账户被盗,还可能背上莫名其妙的贷款。
我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正规金融机构从不通过短信链接催收贷款,更不会让你在网页上输入银行卡密码或短信验证码。
你想啊,银行有自己的APP、有客服电话、有线下网点,真要催你还钱,会走这么粗糙的渠道吗?而且根据监管规定,涉及债务催收必须留痕、合规,不能搞“恐吓式催收”。
所以记住三个铁律:
去年夏天,杭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条“微粒贷逾期”短信,说她借了7.8万没还,即将起诉,她从来没开通过微粒贷,但看到短信里写着她的姓名和身份证后四位,心里咯噔一下。
她点了链接,按提示操作,先是“验证身份”,填了银行卡号;解除黑名单”,要输短信验证码,还好她丈夫是做财务的,拦住了她最后一刻:“验证码不能给任何人!”
他们打给腾讯客服核实,才发现根本没有这笔贷款,后来报警,警方顺藤摸瓜端掉了一个藏在境外的诈骗团伙,但他们也承认:如果不是关键时刻冷静,这8万块早就进了骗子口袋。
这个案子让我特别感慨:不是老百姓不懂法,而是骗子太懂人性,他们利用的是你对征信的恐惧、对法律后果的担忧,精准打击心理防线。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这种冒充金融机构发送虚假逾期信息、诱导受害人转账的行为,属于典型的电信网络诈骗。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支付账户等,不得帮助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也就是说,不仅发短信的人犯法,连提供技术支持、账号通道的幕后团伙也要追责到底。
而我们每个人,其实也是法律责任的一部分——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随意扫码、不轻信陌生链接,就是在配合法治社会的建设。
最后我想说一句真心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大的安全不是防火墙,而是你头脑里的那根弦。
贷款逾期不可怕,真有债务,银行会一步步走流程,给你申诉机会,不会一上来就威胁“马上起诉”“列入黑名单”。
可怕的是你一看到“征信”两个字就脑子空白,手一抖点了链接,把自己推入深渊。
请牢牢记住:
👉 真正的危机,从来不会藏在一条短信里;
👉 真正的解决办法,永远来自官方渠道和理性判断。
下次再收到这种短信,别急着点,先深呼吸,打个官方客服电话问问,或者直接拉黑删除,你稳得住,骗子就没戏唱。
法律不会站在慌乱的一边,但一定会保护清醒的人。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教你一眼识破骗局套路,避免人财两空,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突然收到一条这样的短信? “【XX银行】尊敬的客户,您尾号****的贷款账户已严重逾期,请立即登录...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