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短信突然轰炸?别慌!一招教你稳住局面,避免被银行贴身紧逼
半夜手机“叮”一声,打开一看是银行发来的催收短信,语气严肃,措辞刺眼——“您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这下麻烦了”。...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凌晨两点,手机“叮”一声亮起——
“【XX银行】您尾号8836的信用卡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移交法务部门处理!”
紧接着又是几条:“今日18:00前未还款,将启动司法程序。”
“您已被列入金融黑名单,影响子女教育、出行限制……”
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甚至想立刻东拼西凑把钱还上,可冷静下来一想:这些短信真的合法吗?他们说的后果是真的吗?我到底该怎么办?
作为一名处理过上千起债务纠纷案件的律师,我想告诉你:很多催收短信看似“官方”,实则暗藏陷阱;看似“威胁”,却往往越界违法。
我们先来拆解几类典型的“催收话术”:
“上报征信”反复强调
没错,逾期确实可能影响征信,但不是所有逾期都立刻上征信,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一般逾期超过90天才会被正式报送至央行征信系统,而有些机构在你刚逾期几天就发短信说“已上报征信”,纯属虚张声势。
“移交法务”“起诉立案”恐吓
听起来很吓人,但实际上,银行或平台起诉一个人,成本高、周期长,不会轻易动用司法手段,尤其是小额欠款(比如几千块),走诉讼程序得不偿失,多数所谓的“法务部门”,其实是外包催收公司。
“影响子女上学、出行受限”等夸大其词
这是最常见的心理施压方式。个人信用不良不会直接影响子女教育,除非你是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且涉及高消费限制,至于“出行受限”,也仅限于被法院列入限高名单后才适用,普通逾期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
伪造官方口吻,冒充公检法
有些短信会模仿银行官方号码发送,内容却夹杂“公安备案”“法院传票”等字眼,这是典型的违规行为,根据规定,任何催收不得假借国家机关名义进行威胁。
去年,我的当事人张先生因疫情失业,信用卡逾期了两个月,共欠款1.8万元,期间他收到数十条催收短信,其中一条写着:“您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请速联系0755-XXXXXXX处理。”
张先生吓得整夜失眠,甚至向亲戚借钱准备还款,但他还是留了个心眼,把短信截图保存了下来,并咨询了我。
我们调查发现:
我们随即向银保监会投诉,并提起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最终法院认定:催收方存在虚假陈述和骚扰行为,判令其书面道歉并赔偿张先生5000元精神抚慰金。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面对催收,恐惧解决不了问题,证据和法律才能保护你。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频繁深夜发送催收短信,可能构成对生活安宁的侵犯。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使用“侮辱、恐吓、威胁”语言,不得捏造事实或误导债务人认为其违反刑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更不得通过自动化工具进行骚扰性信息推送。
《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八条
发卡行应规范催收行为,不得对无关第三人进行催收,不得采用暴力、胁迫、恐吓等非法手段。
这些法条不是摆设,而是你对抗不当催收的“盾牌”。
如果你正在经历贷款或信用卡逾期,我想送你三句话:
✅第一,别怕——大多数催收只是“纸老虎”
真正走法律程序的债权人,会通过正式函件、法院通知等方式沟通,而不是靠短信轰炸吓人。
✅第二,别信——凡是带有“公安”“法院”“坐牢”字眼的,基本是违规
只有法院能判决你承担责任,没有任何催收机构有权“立案”或“通缉”。
✅第三,别沉默——保留证据,必要时果断维权
每一条短信、每一次电话录音,都是你未来维权的关键证据,遇到恶意催收,立即向银保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最后提醒一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合法催收,才是底线。
你可以暂时经济困难,但不能因此失去尊严与权利,用法律武装自己,才能走出困境,重获平静生活。
——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基于真实案例与现行法律法规分析,旨在普及金融消费者权益知识,禁止任何形式的抄袭转载,如遇具体法律问题,建议面询专业律师获取个性化指导。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凌晨两点,手机“叮”一声亮起—— “【XX银行】您尾号8836的信用卡已严重逾期,请...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