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短信突然轰炸?别慌!教你三步化解危机,避免征信爆雷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清晨——刚睁眼,手机“叮叮叮”连响七八条,全是银行发来的催收短信:“王先生,您已逾期15天,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这不是电...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律师,我明明按时还了信用卡,怎么手机接连收到‘贷款严重逾期’的短信?点开一看连身份证号、欠款金额都写得清清楚楚,吓得我一整晚睡不着……这到底是真是假?我该怎么办?”
说实话,这类问题现在太常见了,尤其是经济压力大、信贷使用频繁的当下,一条看似真实的“逾期通知”,可能就是压垮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就以一个从业十几年的法律人视角,给你拆解这个“短信陷阱”背后的真相,并告诉你——当正规贷款真的逾期,或收到疑似虚假催收信息时,该怎么应对才最稳妥。

你得冷静下来,别被情绪牵着走,收到“逾期”短信,第一步不是急着打客服,而是验证真伪,记住这三个关键点:
发件号码是否官方
正规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的短信,通常通过95开头的短号发送(比如95588、95533),不会用个人手机号或+86开头的虚拟号,如果你收到的是“170”“171”这类虚拟运营商号码,十有八九是诈骗。 是否包含诱导链接**
真正的银行通知绝不会在短信里附带“点击还款”“核实身份”之类的链接,一旦你点了,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银行卡被盗刷,真正的还款渠道只会在官方App、网银或线下柜台办理。
是否威胁恐吓、人身攻击
“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把你孩子学校曝光”……这种话术一听就不合法,根据《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催收不得骚扰无关人员,不得使用恐吓、侮辱性语言。
重点来了:即便你真有逾期,也不代表可以被任意辱骂和威胁,你的尊严和隐私,法律照样保护。
咱们也别回避现实,有些人确实因为失业、疾病、家庭变故导致还款困难,这时候,与其躲着短信跑,不如主动出击。
我建议你这样做:
✅第一步:立即查证负债情况
打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拉一份个人信用报告,上面会清晰列出你名下所有贷款、信用卡的还款状态,确认到底哪一笔逾期、逾期多久、本金多少。
✅第二步:主动联系贷款机构协商
别等对方催,你先打客服电话,态度诚恳地说明困难原因,因疫情失业,目前暂无收入”,很多银行都有“个性化分期”“延期还款”政策,最长可申请60期分期,且暂停催收。
比如某国有大行的“E贷”产品,对连续逾期3个月内的客户,可申请“征信保护期”,期间不上报征信,也不外包催收。
✅第三步:保留所有沟通记录
无论是通话录音、短信截图,还是书面协议,全部保存好,万一将来发生纠纷,这些都是你维权的关键证据。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老李是个货车司机,因车祸住院三个月,车贷断供了两个月,结果手机开始疯狂收到“紧急通知”:
【XX金融】您已严重逾期,欠款48,760元,今日将上报央行征信并启动司法程序,请立即登录xxx.repay.com处理!
老李信以为真,点进链接填写了银行卡号、验证码,瞬间被转走2.3万元,更糟的是,他以为自己“信用已毁”,干脆破罐子破摔,后续贷款全部放弃还款,征信彻底崩盘。
后来我们报警调查才发现:那根本不是银行发的短信,而是第三方黑产伪造的“高仿通知”,而真正的贷款机构早在逾期第一天就打了预留电话,但老李换了号码没更新,信息断联。
我们通过民事诉讼追回部分损失,并协助老李与金融机构达成展期协议,但他多花了近一年时间修复信用,代价沉重。
这个案子让我明白:恐慌比逾期本身更危险。
这些不是摆设,是你面对催收时最硬的底气。
说到底,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惧中做出错误选择。
你要记住:
🔹真逾期不可耻,逃避才致命;
🔹假短信不可怕,盲信才伤身;
🔹法律永远站在理性者这边。
下次再看到那种“血红色”的逾期警告,先深呼吸,拿出手机查征信、打官方电话,别让一条短信,绑架了你的人生节奏。
我是律师老陈,愿你在风雨中,依然握紧法律这把伞。
有问题,随时找我聊。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我:“律师,我明明按时还了信用卡,怎么手机接连收到‘贷款严重逾期’的短信?点开一看连身份证号、...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