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后收到开庭短信,是真是假?别慌,先搞清这几点!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信用卡/网贷逾期了几个月,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已立案,即将开庭,请尽快还款’,还带了个链接……这是真的吗?我要不要马上还钱?是不是要坐牢了?” 说实话,看到这种...
你有没有某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因小额贷款逾期未还,已被起诉,法院将于X月X日开庭审理,请及时应诉,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那一刻,心跳是不是瞬间加速?手心出汗?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我到底欠了没?这官司会不会影响征信?会不会被强制执行?甚至坐牢?
别急,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类短信,90%以上是催收套路,不是法院正式通知。但剩下的10%,可能真藏着法律风险,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件事说清楚。
首先记住一句话:法院从不通过短信通知开庭。
真的诉讼程序,法院会通过EMS邮寄《应诉通知书》《传票》等正式法律文书,上面有案号、承办法官、开庭时间地点、法院公章,缺一不可。
而你手机里那条“XX金融已立案,请速处理”的短信,大概率是贷款平台委托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发的,他们的目的不是让你去开庭,而是吓唬你赶紧还钱。
但注意!吓唬归吓唬,不代表你没责任。如果你确实借了钱且长期不还,人家真有可能起诉你,只是这个过程不会靠一条短信完成。
查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这笔贷款
回忆一下:是不是在某个App上点过“借款”?有没有签过电子合同?查一下自己的征信报告(可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云闪付免费查),看是否有相关记录。
确认是否已被真正起诉
登录“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或“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输入身份证号,就能查到自己名下有没有正在进行的民事案件,这是最权威的方式。
别轻易点击短信里的链接
很多假冒“法院通知”的短信会附带链接,点进去可能是钓鱼网站,盗取你的身份信息或银行卡资料,正规法院绝不会让你扫码或点链接应诉。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
包括催收电话录音、短信截图、微信聊天记录等,如果对方言语威胁、侮辱、泄露隐私,这些都可能成为日后维权证据。
主动协商,别等事态升级
如果确实欠款,建议尽早和平台或其委托方联系,说明困难,争取分期、减免部分利息,很多平台愿意谈,毕竟打官司成本高、回款慢。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小学老师,三年前在某网贷平台借了8000元应急,后来换了手机号,忘了还款。
一年后,她陆续收到“已立案”“即将开庭”“列入失信名单”等短信,吓得整晚睡不着,生怕影响编制和孩子上学。
她来咨询时情绪崩溃:“我现在连家长会都不敢参加,怕被人知道我是‘老赖’。”
我们帮她做了三件事:
一是查证发现根本没有法院立案记录;
二是指导她向催收公司书面声明“停止骚扰”,并举报到银保监会;
三是协助她与平台达成分期还款协议,每月还500元,两年结清。
风波平息,她感慨:“原来不是所有‘开庭’都是真的,但我拖得太久,让自己白白焦虑了一年。”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在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 换句话说,你不可能只凭一条短信就成了被告。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催收不得恐吓、威胁、辱骂,不得向无关第三人透露债务信息。
→ 那些“再不还就上门抓人”“把你照片发朋友圈”的话术,统统违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 催收若掌握你家人电话并频繁拨打,涉嫌侵犯隐私。
小额贷款本身不是洪水猛兽,但它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救急,用不好反伤自己。
一旦逾期,最忌两种极端:一种是破罐子破摔,假装没看见;另一种是被吓破胆,盲目转账求“撤诉”。
✅ 真正的法律程序,从来不会偷偷摸摸;
✅ 你还钱的义务不会因为失联而消失;
✅ 但你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也不该被随意践踏。
如果你真的陷入困境,不妨迈出第一步:
打个电话给平台,或者找专业律师聊聊。
一句“我想还,但现在困难”,比沉默更有力。
生活总有难处,但法律从不鼓励逃避。
愿你面对风雨时,既有清醒的头脑,也有前行的勇气。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正式法律意见,如遇具体纠纷,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
收到小贷逾期开庭短信,是真是假?别慌,先搞清这5件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某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因小额贷款逾期未还,已被起诉,法院将于X月X日开庭审理,请及时应诉,否则将承...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