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贷款逾期被催收,短信突然炸了?别慌,先搞清这三件事!
最近有个朋友半夜发微信给我,语气都带着抖:“哥,我手机一下子蹦出十几条短信,全是某某金融、某某贷的催收通知,说我朋友借的钱逾期了,现在要我还?这什么情况?我又不是借款人!” 他越说越急,差点以为自己...
最近有个朋友找我,一脸焦虑地掏出手机:“律师,我啥也没借,怎么莫名其妙收到一条‘某某金融公司提醒您:借款人XXX已逾期,请尽快联系还款’的短信?发给我了?”他越说越紧张,“该不会影响我征信吧?他们是不是搞错了?我要不要赶紧联系对方解释?”
其实啊,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常见,不是你中招了,也不是系统出错,而是——你可能成了别人贷款时留的“紧急联系人”。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当你突然收到朋友贷款逾期的催收短信,到底意味着什么?会不会牵连到你?你该怎么办?
第一点必须划重点:你只是“紧急联系人”,不是“担保人”或“共同借款人”。
很多人一看到“逾期”“催收”这些字眼就慌,生怕自己背锅,但你要明白,金融机构之所以联系你,目的很单纯——就是想通过你找到真正的借款人,施加一点社交压力,促使其还款。
从法律角度讲,紧急联系人的身份没有任何合同义务,也不承担任何还款责任,哪怕对方天天给你发短信、打电话,甚至语气恶劣,你也只需要记住一句话:
👉 “我不是借款人,无法替他还钱,建议你们直接联系本人。”
虽然人家有权联系你了解情况,但不代表可以无底线骚扰。
现实中,有些人被轮番轰炸电话、短信,甚至单位同事都知道了,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这就越界了!
根据《民法典》人格权编的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和生活安宁权,如果催收方频繁拨打你的电话、发送威胁性信息、泄露你与借款人的关系,甚至冒充公检法吓唬你,这些行为已经涉嫌违法。
举个真实案例:去年浙江一位女士,因被前同事填为紧急联系人,连续一周接到上百条催收短信,内容还带有“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等恐吓语句,她忍无可忍,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并提起民事诉讼,最终法院认定催收公司侵犯其人格权,判赔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
所以记住:你可以沉默,但也可以反击。
很多人觉得“填个名字而已,没啥大不了”,结果事后麻烦不断,友情没错,但善良也得有边界。
下次朋友找你帮忙填联系方式时,不妨多问一句:
这不是不信任,而是对自己负责,毕竟现代社会,信用比黄金还贵,谁都不想因为一次“好心”被卷进一场无妄之灾。
2022年,江苏无锡的李先生接到某网贷公司的电话,称其好友王某贷款8万元逾期未还,希望李先生协助联系,起初他配合沟通,还帮忙转达催款信息,没想到几个月后,他竟收到法院传票——对方以“李先生曾代为沟通还款事宜,构成事实上的债务承认”为由,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
所幸李先生保留了全部通话记录和聊天截图,证明自己从未签署任何协议,也未收取借款利益,最终法院驳回原告诉求,明确指出:“仅作为紧急联系人并进行沟通,不构成债务加入。”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哪怕出于善意帮忙传话,也要留痕自保,避免被曲解为“默认担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
催收人员不得对无关第三人进行催收,不得频繁联系紧急联系人,不得使用恐吓、侮辱性语言。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刑法》第253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若贷款机构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滥用紧急联系人信息用于催收牟利,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第一,你不是欠钱的人,就不该背负心理负担,收到短信别慌,先确认对方身份和诉求。
第二,保持距离,拒绝越界骚扰,该拉黑就拉黑,该举报就举报,法律是你最硬的后台。
第三,友情要珍惜,但底线更要守住,下次当“紧急联系人”前,请认真评估风险,别让好心变成隐患。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热心肠的人,但真正成熟的善良,是在助人时不迷失自我,在关心时不牺牲边界。
如果你正被类似问题困扰,不妨转发这篇文章给那个“把你填上去的朋友”看看——也许他看完,就会主动去解决问题了。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谁都不容易,但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朋友贷款逾期被催收,你突然收到短信?别慌,先搞清这3件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有个朋友找我,一脸焦虑地掏出手机:“律师,我啥也没借,怎么莫名其妙收到一条‘某某金融公司提醒您:借款人XX...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