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收到还款短信导致贷款逾期?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再行动!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记得自己该还钱的日子快到了,可银行一条提醒短信都没发;等你一查征信,发现已经“逾期”了?更糟心的是,客服回一句:“我们系统显示已发送短信。”你一头雾水,心里直犯嘀咕:我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一震,又来一条“您名下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不是催收电话,就是冷冰冰的系统通知,一条接一条,像幽灵一样缠着你,更离谱的是,你自己压根不记得借过这笔钱,或者明明按时还了,怎么还会被标记“逾期”?
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焦虑、害怕,甚至直接打钱了事,但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必须告诉你:先别慌,也别急着还!因为这些短信背后,可能藏着信息泄露、平台违规,甚至是诈骗陷阱,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清楚:为什么你会频繁收到这类短信?它们合法吗?你该怎么办?
首先得明白一个逻辑:收到逾期提醒,不代表你真的欠钱。
现实中,有几种常见情况会导致你莫名其妙“背锅”:
身份信息被盗用
现在个人信息太容易泄露了,一张身份证复印件、一次陌生网站注册,都可能被不法分子拿去申请网贷,他们用你的名字借钱,钱进了他们的口袋,债却记在你头上。
平台自动推送,误伤无辜
有些贷款平台为了催收效率,会批量发送模板短信,哪怕你只是曾经提交过申请但最终没通过,或者换了手机号后原号主有过借贷记录,系统也可能继续向新机主发“催收短信”。
还款记录同步延迟或错误
虽然你按时还了款,但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数据没及时同步到征信系统,导致平台误判你“逾期”,进而触发自动短信提醒。
恶意骚扰或诈骗信息
有些人收到的短信根本不是正规金融机构发的,而是伪造号码、冒充客服的诈骗信息,目的就是吓唬你转账“消除记录”。
别一看到“逾期”两个字就心跳加速,记住以下三个步骤,帮你稳住阵脚:
第一步:查证来源是否真实
打开短信,看发送号码是不是官方客服号?比如建设银行是95533,招商银行是95555,如果是 +82 开头、170/171 虚拟号段,或是带链接让你点击“查看详情”的,基本可以判定为诈骗或骚扰信息。
第二步:自查借贷记录和征信报告
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https://ipcrs.pbccrc.org.cn),下载个人信用报告,重点查看“信贷交易明细”部分,有没有你不认识的贷款账户,如果有,立刻标记异常并申请异议处理。
同时检查自己常用的借贷平台(如借呗、微粒贷、京东金条等)是否有未结清账单,确认是否真有逾期。
第三步:保留证据,必要时报警或投诉
把所有可疑短信截图保存,包括时间、内容、发送号码,如果确认自己没借过钱却被频繁骚扰,可以直接拨打1236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热线)或12377(网络举报平台)进行投诉,情节严重的,比如发现身份被冒用贷款,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我曾代理过一位张先生的案子,他连续两个月收到某网贷平台的逾期催收短信,金额高达8万元,可他自己从没注册过该平台,也没授权任何机构查询征信。
我们第一时间帮他调取了征信报告,果然发现一笔“某享借”平台的贷款记录,经过调查发现,有人用他两年前丢失的身份证复印件,在某中介协助下完成了人脸识别验证(利用换脸技术),成功借款后失联。
我们随即向该平台发出律师函,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最终平台承认审核存在漏洞,撤销了该笔贷款记录,并对张先生进行了赔礼道歉,此案也推动了当地对该类“AI盗脸贷款”现象的专项整治。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法律不会让无辜者买单,只要你积极维权,就有机会扳回局面。
收到逾期贷款短信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恐惧中做出错误决定——比如盲目还款、泄露验证码、甚至自暴自弃影响征信。
我要强调三点核心建议:
这个时代,信息就是资产,信用就是生命,守护好它们,不只是为了避免麻烦,更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表现。
下次再收到那种让人血压飙升的短信,不妨深呼吸一下,笑着说一句:“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老是收到逾期贷款短信?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再行动!,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一震,又来一条“您名下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的短信?不是催收电话,就是冷冰冰...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