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资产怎么算?一不小心可能少算几百万!
原创文章内容: 说到“总资产”,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银行卡余额加房子车子,但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总资产的计算,不仅关系到个人或企业的财务健康,还可能直接影响债务清偿、税务筹划甚至遗产分配,到底该怎...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银行要给你批房贷,问你“名下总资产多少”?或者跟伴侣谈婚论嫁,双方盘家底,结果发现一个人说的“资产”里连自住房都算进去了,另一个却只算了存款和理财?甚至在离婚分割财产时,一方说“我名下没资产”,可实际上车子、股票、公司股权一样不少?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总资产”这三个字,听起来简单,背后水可深了。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聊聊“总资产到底该怎么算”——不是财务报表里的专业术语,而是咱们普通人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生活账。
很多人一听到“总资产”,第一反应就是:“我把房子加起来、车子加起来、银行卡余额加上去,不就完事了?”
听着没错,但问题恰恰出在这儿——你加的是“看得见”的,可法律认的是“属于你”的。
举个例子:
那张姐的“总资产”是多少?500+60+30+20+5=615万?
错!
在法律语境下,尤其是涉及婚姻、继承、债务、贷款审批时,总资产必须分“归属”和“时间”两个维度来看:
所以你看,总资产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分类+确权+估值”三步走。
你以为只是数字游戏?大错特错。
银行看你的“净资产”决定能不能贷,如果你把一套按揭房按市值500万全算成资产,却不提还有300万贷款未还,银行一看:净资产才200万?风险太高,拒!
👉 正确算法:总资产 = 所有资产市价总和 - 对应负债
比如房子值500万,贷款剩300万,那这房子带来的净资产只有200万。
一方隐瞒海外账户、虚拟货币、代持股份……另一方以为“他没什么资产”,结果判决后才发现对方早转移了。
这类案子我们见太多了——表面总资产低,实则暗流涌动。
老人去世,子女争遗产,大儿子说:“我爸就那套老房子,值100万。”
小女儿拿出父亲生前买的两份年金险,现金价值合计80万,受益人写的是大儿子。
这时候,“总资产”漏了保险这一块,直接导致继承不公。
去年我接了个离婚案,男方坚称自己“几乎没资产”,名下只有一辆旧车和几万存款,女方信了,准备净身出户。
结果我们在查他微信支付流水时发现:过去两年,他陆续转给表弟共计78万元,备注“还款”。
我们顺藤摸瓜调查,发现这笔钱其实是男方把自家拆迁款转移到表弟名下,再以“借款”名义慢慢收回。
更关键的是,他表弟用这笔钱买了套房,登记在他自己名下——但购房资金来源清晰可查。
法院最终认定:这78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恶意转移,即便没登记在男方名下,也应纳入“实际可支配总资产”范围,并在财产分割时予以多分给女方。
你看,总资产不只是账面数字,更是“实际控制力”的体现。
《民法典》第1062条: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继承或受赠的财产(除非明确归一方),为夫妻共同财产。
《民法典》第1092条:
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不分。
《商业银行法》及相关信贷规定:
银行评估借款人偿债能力时,需综合考量其资产、负债、收入、信用记录等,虚假申报资产可能构成骗贷。
《继承法》相关规定:
遗产范围包括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含不动产、动产、有价证券、债权、知识产权等。
说到底,总资产不是一个数学题,而是一道人生选择题。
你怎么定义“拥有”?是登记在名下才算,还是实际控制就算?
你愿意花半小时理清自己的资产分布,还是等到出事才追悔莫及?
我给所有人的建议是:每年做一次“家庭资产健康检查”:
✅ 列清楚:房产、车辆、存款、理财、保险、股权、贵金属、数字资产……
✅ 标明白:哪些是婚前个人,哪些是婚后共有,哪些是他人代持;
✅ 记准确:市场估值要合理,别高估也别遗漏;
✅ 留证据:赠与、出资、转账,都要有记录。
别等到离婚、继承、贷款、被执行的时候,才惊觉:“哎,我原来还有这个?”
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你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有多少钱。
这,才是安全感的底层逻辑。
总资产怎么算?一不小心算错了,贷款、离婚、继承全受影响!,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银行要给你批房贷,问你“名下总资产多少”?或者跟伴侣谈婚论嫁,双方盘家底,结果发现一个...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