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了,催收短信真的会发给家人吗?你该知道的真相和应对策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响,一看是条短信:“尊敬的用户,您亲友XXX在本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尽快联系处理,以免影响家庭信用……” 那一刻,心跳骤停,不是因为欠钱本身,而是——...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糟心事——自己一时手头紧,信用卡或网贷还晚了几天,结果没等到平台的提醒,反而是爸妈突然打来电话:“你怎么欠钱不还?刚刚收到一条短信说你要被起诉了!”那一刻,脸都绿了,心里又羞又恼:我借钱,怎么反倒家里人先知道了?
别急,这种情况现在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贷款逾期最多就是上征信、多收点利息,但真正让人难堪的是——催收信息居然直接发到了父母、兄弟姐妹甚至前男友/女友的手机上,这合法吗?他们凭什么把我的“黑历史”捅到亲人面前?今天咱们就掰扯清楚这件事。
首先得明确一点:你是借款人,不是罪犯,哪怕你真的逾期了,哪怕你暂时还不起钱,你的基本人格权和隐私权依然受法律保护,而把催收短信群发给你的亲友,本质上是一种“以羞辱换还款”的施压手段,听着就让人心寒。
更过分的是,有些人根本没签过“可联系紧急联系人”的授权协议,或者当初注册时勾选的是“仅用于身份验证”,结果平台转头就把电话打给了七大姑八大姨,搞得全家不安宁。
要知道,紧急联系人的设立初衷是在你失联时协助确认安全状况,而不是让你的亲戚变成“人质”来逼你还钱,这种做法不仅不道德,很多时候已经踩到了法律红线。
我们来划几个重点:
这些行为,统统涉嫌违反《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公安部关于打击非法催收的相关规定。
举个例子:小李借了某网贷平台8000元,逾期两个月,平台不仅每天给他打十几个电话,还把他借款金额、逾期天数编成短信群发给他母亲、表哥和前同事,短信里写着:“您亲属李某恶意拖欠贷款,请督促其尽快还款,否则将依法起诉并影响子女政审。”
——注意啊,“影响子女政审”纯属胡扯!普通民事借贷根本不会牵连下一代,这种话术就是赤裸裸的心理恐吓。
来看一个真实判例(案例来源: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年判决书(2023)京0491民初XXXX号)。
当事人张某因资金周转,在某消费金融公司借款1万元,逾期45天后,该公司将其欠款明细及“即将诉讼”的警告短信发送至其父亲手机,张某父亲患有心脏病,看到短信后情绪激动住院治疗。
张某遂将该金融机构诉至法院,主张侵犯隐私权与人格尊严,并索赔精神损害抚慰金。
法院审理认为:
这个案子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催收不能突破人性底线,更不能拿家人当筹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除本人及担保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相关信息。
📌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也明确指出:
若催收行为导致借款人或其近亲属遭受严重精神损害,受害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朋友们,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恐惧支配、被羞辱击垮,我们要明白:
✅ 欠债确实要还,这是责任;
❌ 但用亲情绑架你还钱,这是违法。
如果你或家人收到了这类催收短信,请立即做三件事:
真正的文明社会,是从尊重每一个普通人开始的,你可以暂时经济困难,但不必低头做人;你可以晚几天还款,但不该被当成“人渣”对待。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借钱的是客户,不是奴隶;逾期的是账单,不是人格。
守住底线,才能赢得尊重。
贷款逾期了,催收短信竟发给了家人?怎么办!,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糟心事——自己一时手头紧,信用卡或网贷还晚了几天,结果没等到平台的提醒,反而是爸妈突然打来...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