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催收还是诈骗?一招教你识破+应对全攻略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那一刻,心跳瞬间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我什么时候借过...
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开头就是“【紧急通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上报征信,影响子女上学、考公考编!”接着附上一个陌生链接,或者让你立刻联系某个电话处理,一看这消息,心跳瞬间加速,脑子里全是“我什么时候借过这笔钱?”“是不是身份被盗用了?”——别急,先深呼吸,这种时候,最怕的就是慌乱中掉进骗子的圈套。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你收到的这条“贷款逾期”短信,到底是正规机构的提醒,还是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怎么一眼看穿背后的猫腻?更重要的是,一旦中招,该怎么办?
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逻辑:正规金融机构不会用短信+链接的方式催收贷款。
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正规网贷平台,哪怕你真的逾期了,他们的催收流程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会通过官方App推送、客服电话(显示为官方号码)、甚至寄送纸质函件等方式进行,而那种写着“点击链接立即还款,否则拉黑征信”的短信,99%是假的。
这些诈骗短信通常有几个典型特征:
一是语气恐吓,动不动就说“影响子女”“限制高消费”“马上报警”,目的就是让你害怕,失去判断力;
二是链接可疑,点进去是个仿冒的登录页面,诱导你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验证码,一旦填写,钱可能就被转走了;
三是联系方式非官方,留的电话是170、171开头的虚拟号,或者是个人微信,根本不是客服热线。
更狡猾的是,有些骗子还会精准说出你的姓名、身份证后四位,甚至住址,让你误以为他们“掌握真实信息”,其实这些信息很可能是从黑市买来的,和贷款记录完全无关。
那如果真没借过款,却收到这类短信,怎么办?记住三步走:
第一步,不点、不回、不慌。别心急去点链接,也别加对方微信,更别因为害怕就主动打过去“解释”,保持冷静,截图保存证据。
第二步,自查征信。登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通过银行App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看看名下是否有不明贷款记录,没有?那就说明你被冒名借贷的可能性大,或者纯粹是诈骗。
第三步,举报+报警。把短信内容、号码、时间整理好,向工信部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投诉,同时可向公安机关报案,尤其是已经泄露个人信息或被诱导转账的情况。
以案说法:
去年杭州的李女士就遇到这么一出,她收到一条“微粒贷逾期”的短信,显示她借款5万元未还,附带一个二维码,她本来不信,但看到短信里写了她的名字和身份证后四位,心里一紧,扫码后跳转到一个看起来很像微信借贷页面的网站,她输入了银行卡和验证码,结果卡里8000元被瞬间转走,报警后警方调查发现,所谓“微粒贷”页面是伪造的,骗子利用信息泄露+心理压迫的组合拳,短短三天骗了十几人,涉案团伙被抓获,但追赃难度极大,这个案子告诉我们:越是逼你“马上操作”的,越要警惕。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如果你的身份信息被用于虚假贷款,还可能涉及《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关于姓名权、名誉权的保护,有权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律师总结:
面对“贷款逾期”类短信,核心原则就一句:不信来历不明的通知,不点陌生链接,不输验证码。
真正的逾期催收,不会靠恐吓和二维码推进,你要相信,法律站在你这边,正规机构也有合规流程,一旦发现被冒名贷款或遭遇诈骗,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查征信、报公安,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你的冷静,是你最强大的防御武器,别让骗子用一句话,撬开你整个生活的大门,守住信息,守住钱包,更要守住内心的从容。
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开头就是“【紧急通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即将上报征信,影响子女上学、考公考编...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